威爾遜的第一條原則“杜絕秘密外交”在巴黎和會上就無法做到。從1919年3月的最后一周開始,巴黎和會的主要問題就在四個人之間進行解決: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雷孟梭、意大利總理奧蘭多。這個四人會議大部分時間在威爾遜巴黎下榻處的書房中舉行。這四個人甚至在開會時不帶各自的外交部長,不帶專家和秘書。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問題才丟給他們的外交部長和日本代表組成的五人會議處理。四人會議在小房間里吵架、說笑話、討論交易,他們決定德國的處分,決定殖民地的處理,決定領(lǐng)土劃分,決定一切重大問題。且不要說其他參與國的代表們,連巴黎的新聞媒體都抱怨和會透明度太低,簡直就像“一個用黑漆包裹的大篷車”。所謂的“杜絕秘密外交”成了一句諷刺語。
至于所謂的“民族自決”也在后來成了笑話。歐洲的民族成分錯綜復雜,列強的利益關(guān)系犬牙交錯,東歐的“民族自決”就成為一場鬧劇。斯洛伐克人對捷克人不滿,羅馬尼亞人對塞爾維亞人抱怨,匈牙利作為戰(zhàn)敗國被周邊國家覬覦,波蘭人則在得罪他們周邊的一切民族。至于亞洲一地的“民族自決”,列強根本就視若不見。列強在中東不顧阿拉伯人的反對,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1910年被日本吞并的朝鮮想要在巴黎和會上尋求獨立的途徑,但他們1919年從西伯利亞徒步出發(fā),在巴黎和會快結(jié)束時還在路上,因此,他們的“民族自決”壓根兒就沒被和會所注意。
至于“殖民地”問題,英國、法國在戰(zhàn)后的實力有明顯下降,對殖民地的控制有些力不從心。但對于德國的殖民地,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垂涎欲滴。
最后,巴黎和會用了一個叫做“委任統(tǒng)治”的方式來解決戰(zhàn)敗國的殖民地問題。他們的理論是這些殖民地人民“民智未開”,還不能獨立自主管理自己,所以必須由列強來協(xié)助統(tǒng)治。這就是威爾遜口中的“公道”。
就這樣,在列強的利益面前,美好的“十四點原則”就像一個陽光底下的肥皂泡,很快幻滅了??上攵?,滿懷著希望的中國人會在這次和會上受到什么樣的對待。
中國北洋政府一開始和許多民間知識分子一樣,對巴黎和會抱樂觀的態(tài)度。北洋政府對這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第一次以戰(zhàn)勝國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十分重視,在“找民夫比找外交官容易得多”的情況下,精心選擇派出了當時最強的外交官陣容。北京政府的外交總長陸徵祥、駐美公使顧維鈞、駐英公使施肇基、駐法公使胡惟德、駐比利時公使魏宸組等五人被任命為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全權(quán)代表。后為顯示中國的團結(jié)一致對外,又增補了南方廣州非常國會參議院副議長王正廷為全權(quán)代表,胡惟德改為代表團成員,另有駐丹麥公使顏惠慶等人也是代表團成員。
這個囊括當時中國外交界精英的代表團肩負著中國人民的期望,他們也多是留學外國多年,熟悉國際外交形勢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將在和會上發(fā)出中國的聲音。
另一方面,亞洲另一個國家 日本也派出了他們的代表團。作為亞洲唯一一個擺脫西方殖民魔掌成為列強之一的國家,日本人以戰(zhàn)勝國的身份在巴黎的出現(xiàn)也令人矚目。日本人只帶來了他們所關(guān)心的兩個問題,除此之外,日本人在巴黎顯得有點神秘。
近代的日本和中國有扯不斷的恩怨糾葛,注定在巴黎和會這個“名利場”,中日兩國要發(fā)生一次大對決。
《紅色覺醒:從鴉片戰(zhàn)爭到南湖紅船》讀書網(wǎng)在線試讀連載完畢,更多精彩,請參見原書。呼吁您購買正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