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禍起蕭墻:二征高句麗(2)

千年亂局:爭霸東北亞2 作者:方俞


第二,當時社會矛盾已經(jīng)激化,各地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老百姓和江湖豪強為了生存,不得不落草為寇、揭竿而起,與官府做對。募兵制一出,就給了那些走投無路之人一個當兵吃糧的機會,那些不安定分子也搖身一變,有了為國效力的機會。

第三,隋代武風極盛,武人地位遠遠高于宋代以后,對武人和有志之士而言,有仗打,就意味著可以在戰(zhàn)爭中升官發(fā)財,建立功業(yè),算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果然,募兵令一出,天下壯士云集涿郡,袒臂相從,大有“高句麗不滅何以家為”之勢。

當然,高手畢竟是有限的。大多數(shù)地方官府變本加厲地抓壯丁,很多地方甚至把所有成年男子都抓起來送上前線,致使民間十室九空、田地荒蕪,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百姓對朝廷更加不滿。

當然,楊廣才不會去理會這些——成大事者,又豈能在意區(qū)區(qū)草民的死活?只要能夠打下高句麗,就算國內(nèi)老百姓死光了,楊廣也在所不惜。

做好了物質(zhì)和兵源上的準備后,楊廣大赦天下,恢復了宇文述、來護兒等人的官爵,給了他們一次戴罪立功的機會;同時命刑部尚書衛(wèi)文升輔佐年僅9歲的代王楊侑(已故太子楊昭的第三個兒子)留守長安,自己帶著文武百官東出洛陽,準備再次遠征。

這一年,楊廣45歲,正是政治家最好的年紀。

對于皇帝決心再征高句麗的決定,朝中大臣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是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現(xiàn)在國庫空虛,軍民疲憊,天災人禍不斷,各地變亂不絕,絕非出兵雪恥的良機,希望皇帝能夠休養(yǎng)生息幾年,等國家恢復元氣,再行討伐高句麗也不遲;第二種是積極支持,這一派大臣人數(shù)不多,以裴矩為代表,他們很能理解皇帝的“苦心”,認為隋朝完全有能力消滅高句麗;第三種則是折中意見,也是大多數(shù)大臣的看法,他們覺得皇帝無需御駕親征,只需坐鎮(zhèn)洛陽,然后派一員猛將,率10萬大軍前往征討即可。

三派大臣中,只有裴矩最能把握皇帝的心思——楊廣是個好大喜功,偏偏又一意孤行之人(這一點似乎是很多高級領導人的通病,小事可以從諫如流;越是大事,越要堅持己見,好像唯有如此,方能顯示出決策者的英明和與眾不同),別人越是反對,他就越要去做。在楊廣看來,上次大敗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打算真打,才會幾次三番被高句麗人忽悠,遭了乙支文德那廝的暗算;大隋國富兵強,真要認真起來,豈會連區(qū)區(qū)高句麗都收拾不了?就連裴矩自己都相信,只要隋軍認真去打,就沒有不勝的道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