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判斷啟發(fā)法一樣,可得性啟發(fā)法就是用一個問題替代另一個問題:你希望估測某一范疇的大小或某一事件的(發(fā)生)頻率,但你卻會提到自己想到相關實例的輕松程度。問題的替代必然會產(chǎn)生系統(tǒng)性錯誤。你會發(fā)現(xiàn)啟發(fā)法是如何通過一個簡單的過程導致偏見的,不直接說出(事件發(fā)生的)頻率,而是列舉那些使你輕松想起相關實例的因素,其中的每個因素都會成為偏見的潛在來源。試舉幾例:
你可以很輕松地回想起引起自己注意的突出事件。好萊塢明星的離婚事件和政客的性丑聞事件格外引人注目,想到這些實例并不難。因此,你很容易夸大好萊塢離婚事件和政客性丑聞事件的頻率。
一個大事件會暫時提高此類事件的可得性。飛機失事事件會有媒體來報道,這也會暫時改變你對飛行安全的看法,接著你又看到路旁有輛汽車著火了,于是這些事故會暫時盤踞在你的腦海中,你會覺得這個世界此時充滿更多難以預料的事。
親身經(jīng)歷、生動的圖片和鮮活的例子比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單純的文字或是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更容易讓人回想起來。一個與你相關的判決錯誤會逐漸削弱你對司法體系的信任度,其影響程度比你在報紙上讀到類似事件的影響更深。
你可以盡可能地抵制如此之多的潛在的可得性偏見,但那樣做會令你身心俱疲。你必須通過自問一些問題努力重新審視自己的印象和直覺,比如“我們是否會因為小區(qū)內(nèi)最近發(fā)生了幾起偷盜事件就認為青少年盜竊是個嚴重問題”或者“我認識的人去年沒有得感冒的,我是不是就沒必要打免疫針了呢”。時刻對偏見保持警惕是件累人的事—但由此便可避免一個代價高昂的錯誤,因此付出努力也是值得的。
有個很著名的可得性實驗表明,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可以使夫妻和睦相處,而且很可能在其他的合作計劃中與他人的關系也很融洽。在一項廣為人知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問夫妻雙方的問題是:你為保持此地整潔作了多大貢獻?用百分比來表示。此外,夫妻倆還回答了如“倒垃圾”、“發(fā)起社交互動”等類似問題。那么這兩位自我估測的貢獻率合計能達到100%嗎,是更多或者更少?不出所料,他們自我估測的貢獻率合計超過了100%。一個簡單的可得性偏見就可以對此作出解釋:夫妻二人記自己的努力和貢獻比記對方的清楚得多,而且可得性的不同導致了對頻率判斷的不同。偏見不一定是自私的:這對夫妻還過多地將兩人的爭執(zhí)歸因于自己,盡管這一比例比兩人在那些積極正面的事件中的自評比例小得多,但也是難能可貴了。同樣的偏見對常見的觀察同樣適用,很多合作團隊成員感覺他們做的事超出了自己的分內(nèi)工作,還感到其他人并不感激自己作出的貢獻。
我通常對人們控制偏見的潛能不是很樂觀,但這次例外。成功去除偏見的案例還是存在的,即我們可以很輕松地識別出功勞分配問題是何時出現(xiàn)的,尤其當幾個人同時感到他們的努力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時更是如此。自己周圍的那些人通常也會付出超出100%的努力工作,只要你看到這一點有時就足以緩和這種(心理失衡)情形。任何情況下,每個人都該牢記這一點。你做的事情偶爾會超出自己的分內(nèi)事,但你應該知道,當你有可能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你的團隊里的每個成員也都可能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