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限購(2)

亂世中的大國崛起:中國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的世界 作者:李稻葵


傳統(tǒng)限購邏輯三要素:短缺、收入差距過大、特殊需求

限購的傳統(tǒng)理論是收入差距大,同時,限購的產(chǎn)品出現(xiàn)了供給不足,而且該產(chǎn)品是生活必需品(邊際效用下降較快),或者該產(chǎn)品在各個消費者之間效用差距極大。另一個產(chǎn)品是其他普通產(chǎn)品,其邊際效用是常數(shù)。這個理論在經(jīng)濟學界應該不必太多解釋,也沒有太多爭議,有點類似博弈論的百姓定理(Folk Theorem),結論都知道,表述和證明各不同。

生活必需品(例如糧食)的情形是這樣的。設想社會由兩人組成,其收入不均。如果糧食供給充足,低收入者有足夠收入,于是,兩位均以市場價消費糧食,以至各自都達到一定的糧食消費量,余下收入消費其他產(chǎn)品。因此,每人的糧食邊際效用均等,糧食的分配達到效用之和極大化。而假如糧食供給非常不足,遠遠達不到以上的糧食消費量之和,這時,如果繼續(xù)按照市場原則分配,糧食價格會飆漲,收入低者傾囊消費于糧食,其消費量還是比不上高收入者。于是,低收入者糧食消費的邊際效用明顯大于高收入者(即更加饑餓),社會福利沒有極大化。

現(xiàn)在如果引入限購,即每人限量購買一半的糧食供應量,此時糧食需求下降,價格下降,結果會是拉平糧食消費,拉平邊際效用,使得社會福利極大化。注意,如果收入是均等的,那么即便不限購,糧食消費也會平等,社會福利也是極大化的。所以,憑票供應,如糧票制度合理性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收入不均。

第二個例子是挽救生命的高端醫(yī)療服務。伴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可以延長乃至挽救生命的醫(yī)療技術。但由于是新技術,其供應往往短缺,這些也是高成本的醫(yī)療技術。假設每個消費者的偏好相同,即大家對延長生命所賦予的效用是一樣的。如果按照價格機制分配的話,那么,高收入者得到的更多。現(xiàn)實情況往往如此,但不是社會福利極大化的。后者要求限制對高端醫(yī)療服務的消費,不是出價高者得,以此拉平消費,均等邊際效用。要達到這個目的,辦法很多,比如用排隊的方式來解決。這也是限購的一種方式,因為有錢不一定買得到。

第三個例子稍微與眾不同一些,模型稍微復雜一點。那就是美國在越戰(zhàn)時期的強制征兵制度。當時的辦法就是按照出生年月抽簽。筆者在密歇根大學工作時的一位同事羅杰? 戈登(Roger Gordon)不幸被抽中,當過兵,但他有一技之長,在軍樂隊吹單簧管,沒上第一線。因此,他對征兵問題感受極深。筆者與他以及清華大學同事白重恩曾經(jīng)合寫過一篇文章。該文是談經(jīng)濟改革中的稅收問題,原本與征兵無關,但寫作過程中,羅杰特別談到征兵問題,隨后以此為靈感創(chuàng)造了模型。筆者和白重恩開始略感突兀,但還是欣然接受。該模型描述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使用市場機制,逃避征兵的指標會有個價格,那么,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花錢逃避征兵,低收入家庭則做不到,至少當時銀行不會為此借錢。這種分配方式很顯然不是福利極大化的。因為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對征兵的厭惡感可能還高于高收入家庭,比如羅杰的家庭收入不高,但他是個非常有才華的學者,特別不喜歡軍營生活。于是,市場機制會導致如下的扭曲現(xiàn)象,即,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被征兵,而他們被征兵的負效用明顯大于逃避征兵的富家子弟的負效用,因為他們收入低,不得已還是當兵。因此,即使不考慮道義問題,僅僅是從經(jīng)濟學福利極大化的角度來看,按價格機制來購買逃避征兵義務的辦法不是最好的。相對而言,限購( 在此是指不許購買) 之下,社會福利來得更好。抽簽是一個替代辦法,它讓每個家庭以同一概率避免征兵,有錢也買不到避免征兵的指標。事后來看,羅杰本人雖然運氣不好,不幸被抽中當兵,但是他還是認為抽簽比自由買賣指標要更合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