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大維凱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8 年,他和當年的另一位執(zhí)政官阿格里帕決定,組織開展人口普查( census)。上一次的人口普查還是在公元前 70年龐培和克拉蘇擔任執(zhí)政官的時期,中間相隔了 42年。作為重返和平的象征之一,羅馬人欣然接受了人口普查。不過這次的普查方式與往年不同。
如今已成為許多國家“人口普查”詞源的 census,意指國家的綜合實力的調(diào)查。以往羅馬的人口普查對象僅限于個人資產(chǎn)以及 17歲以上的成年男子的人數(shù),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服兵役的人數(shù),調(diào)查對象僅限于居住在國內(nèi)、擁有羅馬公民權的人。
屋大維在世期間共進行了三次人口普查(公元前 28年、公元前 8年、公元 14年)普查對象包括了女性、兒童甚至奴隸。不過保存下來的史料中,只記錄了最重要的一項:擁有羅馬公民權的 17歲以上的成年男子的人口數(shù)量。
屋大維自己記錄的數(shù)字如下:公元前 28年:406.3萬人。公元前 8年:420.3萬人。公元 14年:490.7萬人。
公民人口的調(diào)查,讓屋大維再度認識到羅馬共和體制的極限。這個問題愷撒一早就預見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