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無畏叫巴金
“等到我永遠閉上眼睛,就讓我的骨灰同她的摻和在一起?!边@是巴金在其散文《懷念蕭珊》中的最后一句話。那天,老人終于如愿了——他的骨灰和蕭珊的骨灰摻和在了一起,并撒向大海。
巴金,的確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其實,從1999年他住進上海華東醫(yī)院起,他就已經離開了我們。病房中的他,不能說話不能動彈,已經失去了一個正常人應有的生活,而只是象征性地“活著”。他本來并不想這樣“活著”,在他看來,“長壽是一種懲罰”,因為他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如果長壽著卻不能為別人做出點什么,還要麻煩他人,成為大家的包袱,那就沒有意義了”。因此他要求“安樂死”,但人們不同意,他的讀者都希望他活著,“你在,燈亮著”,于是善良的老人只好妥協(xié):“我要為大家活著?!薄獡?jù)說這是他生前說的最后一句話。
明明知道“長壽是一種懲罰”,卻愿意為了千千萬萬愛他的讀者而忍受這種懲罰——長達六年。這是一種怎樣的善良?這是一種怎樣的無畏?
是的,的確是“無畏”!
就其天性來說,巴金有一個明顯的弱點,那就是軟弱。他自己也這樣評價過自己,說自己“膽小”。比起同時代的其他作家,他幾乎沒有“怒目金剛”或“拍案而起”過。因為這種軟弱,他曾逆來順受,在“文革”中受盡侮辱,卻連如老舍、傅雷那樣自殺的勇氣都沒有,而“茍活”到了“十年浩劫”的結束。
但是,這幾天我在思考巴金的時候,特別是我在重新翻閱《隨想錄》的時候,“無畏”這個詞一次次在我腦海里閃現(xiàn)。
這些天,緬懷巴金的許多學者讀者用“善良”“真誠”“正直”“無私”“青春”“赤子”等詞來概括巴金的人格,我都同意。
但我更愿意說,除了這些,巴金還是一個無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