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標準文人”的韓寒(1)

閑讀近乎勇 作者:(美)朱小棣


不知為何,看到韓寒的《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部老電影,《列寧在1918》,當然還有《列寧在十月》。時過境遷,不倫不類,令人莞爾。但其實這樣的聯(lián)想之所以會發(fā)生,還是有些根源的。

四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跳著長、倒著長、不再長的韓寒”。那里用的“不再長”一詞近乎褒義,有些青春不老的意思。文章的結尾說:“韓寒保持了他批評的鋒銳和直言的率真。既沒有退化、倒著長,也可以說是暫時逃避了老化的自然規(guī)律,不再長。因為社會的需要,可能有不少人希望他能保持這樣的青春,但作為個體的韓寒沒準哪天玩膩了這種皇帝新衣式的游戲,對皇帝的屁股不再感興趣,更加專注于賽車、音樂什么的。雖然他還年輕,幾乎有無盡的可能,可是絕不可能去成為又一個錢鐘書吧。會不會成為又一個王朔呢?”

四年過去,我又將幾個小時的光陰,愉快地拋灑在閱讀韓寒的這本近著上。這是一篇十五萬字的小說,書名叫做《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所謂愉快拋灑光陰,當然是那種有些略帶沉重或曰深沉的愉悅,而不是無聊乏味的傻樂呵。

小說的開頭似曾相識,原來是在去年就已經(jīng)在那本千呼萬喚始出來、卻又嘎然而止的刊物《獨唱團》里見過面。那個因舉著窗簾替人遮光而被作者在霎那間譽為圣母瑪利亞的形象,當時已在我腦海中留下印記,似乎有年輕時閱讀雨果小說《悲慘世界》般相同的感覺。

不過,韓寒這本書,無論如何都是一部現(xiàn)代小說,在寫法技巧上顯然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小說大相徑庭。不要說是與外國的雨果和昆德拉之間的距離遠近,就是與中國的作品相比,也肯定是距錢鐘書的《圍城》遠而離王朔的小說近,盡管韓寒自己的成名作《三重門》就是模仿的《圍城》,而且在韓寒這部新作中依舊能見到《三重門》中的稚嫩。

然而從我的個人閱讀感受上來講,它的內(nèi)容實質(zhì)無疑要比看王朔的小說和《圍城》來得沉重。它的份量甚至有時讓我這個幾乎達到作者父親年齡的人,頗感有些于心不忍。仿佛讓這樣年齡的他,去如此這般地深切感悟我們錯綜復雜甚至難以啟齒的社會,實在是在剝奪他作為青春年少的幸福無辜,簡直就是一種罪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