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忠誠:一種不可或缺的美德(17)

忠誠 作者:(美)艾瑞克·費爾滕


半個世紀以來,囚徒困境—經(jīng)過理性思考后采取行動,卻產(chǎn)生了一個糟糕的結(jié)果,這令人十分費解—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策略家們通過一系列的計算機運算,對這個博弈情況進行推算,找到了一種可以發(fā)揮作用的方法。結(jié)果顯示,在這場博弈比賽中,最為成功的一種策略是愿意嘗試著對同伙保持忠誠。獲得勝利的嫌疑犯在第一次被詢問時,拒絕背叛自己的同伙。要是在下一次被詢問時,他被同伙出賣了,他也可以告發(fā)同伙。但是,如果在第二次被詢問時,他的同伙沒有背叛他,在下一次的詢問中,他還是一個忠誠的人。這個“以牙還牙”策略的成功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只有當嫌犯在一開始就愿意保持忠誠時,方法才會奏效。

忠誠發(fā)揮了作用,但它合理嗎?符合理性嗎?在理性選擇理論流派看來,人們不僅采取行動要以獲得最大利益為標準,而且人們也有權利這樣做,因此評估自身利益得失正是理性的行為。根據(jù)這一觀點,抵制囚徒困境中根深蒂固的誘惑就是采取理性行動。這也是讓這個“以牙還牙”策略具有如此神奇吸引力的原因,許多哲學家對這個謎題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嘿,多么奇妙的事情,最佳策略竟然是不進行戰(zhàn)略性思考!

然而事實上,通常人們采取行動的方式與理性選擇理論流派的預測并不一致。這可能是因為普通美國人不擅長進行戰(zhàn)略性思考,也可能因為他不明白他正在進行的游戲的性質(zhì),還有可能因為他不懂得數(shù)學計算。在我們對游戲理論家的觀點或者理性行動給予過多關注以前,或許我們要仔細思考一下。我是在哈佛大學的一節(jié)博弈論課上知道囚徒困境的,該課是由該領域的創(chuàng)始人、古怪的諾貝爾獎得主、經(jīng)濟學家托馬斯·謝林教授講授的。我對這堂課印象深刻:謝林在黑板上畫了包含一系列回報的一個矩陣,然后問學生“對于這兩個嫌疑犯來說,正確的行動是什么”,學生們可以進行幾次摸索嘗試。不過,學生們立刻就舉了手,但無論2號嫌疑犯做了什么,他們都無法立刻找到一種對他有利的基本運算。對1號嫌疑犯來說,背叛2號對他來說永遠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反之亦然?!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