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些老師,在課堂里面教著教著就哭起來了

臺灣往事 作者:鳳凰書品


○那些老師,在課堂里面教著教著就哭起來了

1949年12月10日下午兩點,蔣介石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永遠告別中國大陸,飛往臺灣。由此開始了蔣家王朝偏安于臺灣的歲月。這時,陳誠已經(jīng)在臺灣完成了初步的改革,穩(wěn)住了局面,為國民黨政權自大陸撤退提供了一個安身之地。盡管對臺灣的初期建設立下了大功,但陳誠還是很快就失去了臺灣政府省主席的身份。1949年12月15日,為了爭取美援,蔣介石任命“民主先生”吳國楨接替陳誠擔任省政府主席。陳履安說,美國對臺灣的經(jīng)濟援助,讓國民黨找到了生存的契機。

陳履安:1949年年底,從情報治安保衛(wèi)單位來了個消息,就是美國放消息出來,如果能夠讓吳國楨做臺灣省政府主席,美援就可以到。吳國楨是親美派嘛,這個人跟美國人很好。我父親跟老“總統(tǒng)”他們商量,我父親就講,讓給他做。有美援,這太重要了。蔣“總統(tǒng)”怎么說呢,這樣子好了,你不要辭掉,暫時不做,讓他代理。我父親說,那不行,那美國人就唬不到,你們搞假的嘛。

他堅決辭掉,就不做了,又什么職務都沒有了。吳國楨就來做這個省政府主席。吳國楨做了以后,馬上去求證(美援),美國人否認,沒這個事。后來韓戰(zhàn)爆發(fā)了,美援才開始來。每年都有1億美元,給我們很多機器、設備,從美國買。 1950年3月,蔣介石在臺灣正式恢復“總統(tǒng)”的職務,至此,國民黨混亂一年多的局面總算稍稍安頓。不久,陳誠在蔣介石的安排下,接替閻錫山成為“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那一年,陳履安13歲,已經(jīng)開始在臺北上中學了。對當時的臺灣,他至今留有深刻的印象。

陳履安:我記得那個時候,臺灣基本上是沒有汽車的,連三輪車都不多,因為三輪車算是高度機械化的一個設備,那時候人力車比較多。省政府主席有汽車,汽車的品牌叫派克,跟那個鋼筆的品牌一樣,有八個汽缸,總是壞,壞了沒零件,也不怎么好開。所以那時候還是坐軍車、坐吉普比較多。那時候臺灣的公共汽車也不多,居然是用電池的,都是很奇特的事情。居民那時候都是農(nóng)民,全臺灣也不過700萬人。

陳履安說,那時的臺灣,有近200萬人來自大陸的大江南北。他們當中,有軍人、學生、國民黨官員和眷屬,這些人漂洋過海,跑到臺灣這個小小的島嶼上安身立命。

陳履安:來了很多軍人、政府的官員、公務員。醫(yī)界的人就是協(xié)和醫(yī)院,我父親派了兩條船,把醫(yī)生跟設備接過來,建立了臺灣的一個醫(yī)療基礎。商人來得很少,工業(yè)家來了那么幾位,不多。教授來了一群,這些教授有的還把傳承帶來了,這個是非??少F的。

我們在中學讀書,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的很珍惜那個階段。我在初中的地理老師,居然是浙江大學的教授。我在中學讀歷史,歷史老師是熊公哲教授,那時候大學不夠,位置不夠,他們都到中學來教書。所以我們在中學讀書的時候,他不照課本教,上來就跟我們說王安石變法。還有北大的一些高才生,也教我們課程,在課堂里面教著教著就哭起來了。為什么?憂國憂民,國家怎么辦?民族怎么辦?我回去也會講給父親聽,因為我父親就憂國憂民,他在臺灣就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人民至上,民生第一。秉持著“人民至上,民生第一”的觀念,陳誠以“行政院長”的身份繼續(xù)推行土地改革,并且在1952年年底,正式發(fā)表“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主要內(nèi)容,將地主的田地以合理補償?shù)姆绞剑峙涞睫r(nóng)民的手中。

陳履安:“中央政府”來了,意見就多了嘛。當時有些人認為應該用一個兵農(nóng)政策,幾十萬阿兵哥到了臺灣,如果把田分給他,他就可以安居下來。打仗的時候就用他打仗,平常就耕田。為這個事情,引起很多爭執(zhí)。老先生(蔣介石)對兵農(nóng)政策也不反對的,因為他覺得讓這些兵有個出路嘛。我父親講,那就不叫耕者有其田,他不會耕田嘛,你這樣子搞,糧食生產(chǎn)也是問題,很多問題都出來了,你對臺灣老百姓怎么交代?

我父親非常堅持的,就是一定要讓農(nóng)民有田。兵歸兵,農(nóng)歸農(nóng),我們來照顧老兵,所以就堅持“耕者有其田”這個政策,把田分給這些實際耕田的農(nóng)民。這造成了全世界后來都在學習的土地改革的一種方式,我父親這個土地改革的書,也翻譯成很多種文字到了世界各國。但是能不能學到?學不到。我們也是在那個特殊環(huán)境之下進行的,臺灣剛剛光復不太久,手上有籌碼,才能夠完成這個“耕者有其田”政策。陳履安說,就是在那時,陳誠在臺灣的施政開始得到一些知識分子的認同,陳誠也因此結交了一批學界名人。

陳履安:我父親對學術界的人很尊重,他交朋友也是這樣,所以俞大維跟我父親是非常有交情的。他是彈道學專家,在那個時代是很難的。他跟我父親建議,要多派一些人到“國”外去留學,我父親同意了。那時候就推薦了吳大猷、楊振寧他們這一批人出“國”,是我父親撥款給他們出“國”的。

除去建設臺灣取得的各項成就,陳誠還在20世紀50年代初,最早推動了臺灣進行基層選舉。

陳履安:他在年底開始推動的一個事情,叫“地方自治”,部署選舉。先從這個縣市地方單位選縣議員,再選省議員,這樣一步步選上來。很多人反對,覺得現(xiàn)在你搞什么選舉?。克f一定要還政于民。

至于說民主改革這些,他聽誰的?我父親在抗戰(zhàn)的時候做湖北省主席,他就聽很多政治界的人,讀書人的話,對英國制度有一個相當?shù)难芯?。他在江灣養(yǎng)病的時候,也看了很多這些書。所以一到臺灣,他就推行這些,繼續(xù)推行在湖北沒有完成的事情。

那個時候沒有人肯出來選,怎么辦呢?我父親講,兩個條件就可以,第一個在地方上要有聲望,第二個是要孝順。所以到地方上打聽,有聲望,又孝順,就要他出來。這人不肯出來拋頭露面——讀書人不干這種事啊,我父親親自去拜訪,笑笑地跟他講,哎,拜托你出來,你不出來我就派人抓你好不好,這樣跟人家商量。后來這個人說不敢當,不敢當,勉為其難才出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