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巔峰對決一觸即發(fā)的最后時刻,趙文王問了莊子一句:“先生所習慣使用的寶劍,長短怎么樣?(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莊子抓住了這句話,巧妙地回答說:“我的劍術長短都適應。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作些說明然后再行比試。(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接下來情勢陡轉,莊子利用他的辯才無礙,將“比劍”轉換為了“論劍”,說劍有三種,即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和庶民之劍,委婉地指出趙文王的比劍行為實際上是庶民之劍,而不是天子之劍。結果,趙文王面有愧色,若有所思。隨后武林大會取消,趙文王三月不出宮門。門下劍客全體失業(yè),伏劍自殺。
莊子真是講故事的高手。《說劍》全文不長,1000余字,在敘述到莊子晉見趙文王時,其“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自恃名劍風流,真是hold(掌控)住了全場。趙文王問他:“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大意是:先生有什么可以指教我,而且讓太子先作引薦?)這一句是全篇的文眼,為后文的莊子說劍不比劍埋下了伏筆。莊子當時的寥寥數(shù)語,道出了劍客的用劍之道:“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保ㄓ脛χ?,有意把弱點顯露給對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后發(fā)制人卻能先中對手要害。)這是莊子與趙文王的首度見面。他取得了趙文王的完全信任:一、相信他是一流的劍術高手,水平之高,或是“天下無敵”;二、好吃好喝好招待,安排入住國賓館;三、內(nèi)部選拔賽布置下去,莊子則直接進總決賽。
總決賽之日,也就是莊子與趙文王的二度見面。在這一次的會面中,莊子劍未出鞘,就以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的“三劍說”,成功說服了趙文王不要再沉迷于“斗雞”般的庶人比劍,而要取法天下,順其自然,這才是上乘的劍道,也就是“天子劍”與“諸侯劍”。
最后說一下,關于《說劍》篇,歷來爭議頗多。自從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說“至于《讓王》、《說劍》,皆淺陋不入于道”,于是人們多將其認定是偽作,是假托莊子之名的戰(zhàn)國某策士之文。其實,是不是偽作,讀者可以自己去體會。但筆者認為,《說劍》中的莊子,還是內(nèi)篇中的那個無為無己的莊子。莊子為趙文王說劍一事,其主旨在于說明為政當無事,無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理。仔細品讀之,無論是其藝術價值還是思想價值,一點兒都不淺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