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才分彼此??磩e人怎么怎么都錯,看自己怎么怎么都對,是因為眼睛都盯在別人的不足上,反而看不到自身的毛病。如果真能做到“日三省吾身”,也就有自知之明了。所以說,彼此彼此,彼此共存,彼由此生,此賴彼存。這就是對立雙方往往并生并存,即“彼是方生”的道理。盡管如此,在這個世界上,出生往往就是走向死亡,老死何嘗不是另一種新生?認可往往就是走向懷疑,不認可何嘗又不是另一種認可?肯定即否定,否定即肯定……這樣一路推演下去,就成了連環(huán)不可解的悖論。像我的老友惠施就對這樣的辯術樂此不疲。只有圣人能超脫是非之爭,而明白大道昭然,即道法自然。
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此都以對方為“非”、自己為“是”,彼此各有一套“是非觀”,各行其是。那么果真有彼此之分呢,還是真的沒有彼此之分呢?只有不昧因果,要知道“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要給彼此找對立面,一切都出自虛無,一切都歸于虛無。這就是大道的樞要,亦即“道樞”。
懂得了大道的樞要,也就可以了解一切是非真?zhèn)蔚恼摖帲肌叭鐗艋门萦?,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好像圓環(huán)中間的空洞一樣,是非由此循環(huán)不已,變化無窮。因此,要停止是非之爭、人我之見,莫若明白大道昭然。
(一)坊間有人認為,《齊物論》應解讀為齊物與齊論。物是具體的萬物;論是抽象的觀點。比如他們指出,從這一節(jié)開始,莊子從齊物講到了齊論。不過在筆者看來,先秦的“物”,類似于我們今天所說的“事物”,即可以指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指抽象的事物,也就沒有必要進行“物”與“論”的區(qū)分。這一部分經文,的確是講齊同是非爭論,但它依然是“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