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流行于兩宋的這一類香爐已變得不很時興,不過唐式香毬的傳統(tǒng)卻未曾中斷,宋末元初的時候它又曾傳到阿拉伯世界,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馬木魯克王朝嵌金銀黃銅香毬71(圖3-27-1)。此為十二世紀物,即馬木魯克王朝前期(一二○五年至一三九○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代一件銅香毬,高12.8厘米,腹徑13.3厘米,通體是鏤空梅花組成的六朵大團花和八朵小團花,爐心一個小銅盂,種種機括與唐代無別72(圖3-27-2),并且它依然是臥帳中物。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二“香毬”條:“今鍍金香毬如渾天儀然,其中三層關棙,輕重適均,圓轉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覆滅,其外花卉玲瓏而篆煙四出,真閨房之雅器也?!薄督鹌棵贰返诙换卦慌私鹕彽搅死钇績悍坷?,瓶兒還睡在床上,“金蓮就舒進手去被窩里,摸見薰被的銀香球”,正是其例。它在明清代宮廷均有制作。故宮博物院藏有明早期的掐絲琺瑯香毬,又有康熙朝的一件,后者口徑16.2厘米,大朵的西番蓮鋪展在淺藍琺瑯釉的地子上,香毬頂端及合口處鏨出透空的花葉紋以逸香氣,內部結構一如唐式,底中鏨“大清康熙年制”款,下邊是一個戧金寶相花的烏木座73(圖3-27-3)。富艷精工,自是皇家氣派,當然仍應該說這是唐式香毬的余緒,只是唐宋風流已經(jīng)不再。
傳統(tǒng)的博山爐宋代也還用著,不過多半只是充作爐蓋,爐身則常常用著不同的搭配。如安徽全椒西石村北宋元祐七年張之紇墓出土的一件青白釉香爐,通高11.8厘米,爐蓋為疊聳的山巒,頂端和重重山峰間各有出煙孔,爐口作出大寬邊的花式折沿,爐身貼塑四個浮雕獸面,爐座裝飾蓮瓣紋,下邊是花式圈足,胎質細薄,釉色晶瑩,應出自景德鎮(zhèn)窯74(圖3-28-1)。又合肥市北宋包綬墓出土的青白釉爐,通高11厘米,圓筒形的爐身,下邊淺淺的三個花形足,爐蓋頂端鏤孔作成菊花瓣,其下刻為重疊的二十四峰75(圖3-28-2)。宋黃公度《石博山》“誰琢翠嵐如許工,晴巒洶涌欲穿空”76;劉子翚“鄱江細壤如凝脂,陶成小爐圓凈姿。色含三秋玉沆瀣,韻壓六尺金狻猊”77,用來為它品題,都很合宜。鄱江,指景德鎮(zhèn);細壤,其地所出瓷土。如凝脂,若含玉,影青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