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宋香爐源流(13)

香識(shí) 作者:揚(yáng)之水


(二)

當(dāng)然南宋最具特色的香爐還要說是仿古式樣的小型香爐,最初大約是直接取了古器如三代乃至秦漢的銅鼎、銅簋、銅鬲,用作焚香。范成大《古鼎作香爐》“云雷縈帶古文章,子子孫孫永奉常。辛苦勒銘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燒香”98;舒岳祥《古銅爐》“殷彝周鼎幾千年,土蝕苔封洗滌全。且與道人燒柏子,不須公子爇龍涎”99,其例也。前舉陸游《焚香賦》所謂“兩耳之鼎”,也可以概指其類。不過古物究竟難得,因此有了瓷制的仿古香爐,其精好者自然是起先的官窯和稍后的龍泉窯制品。

官窯瓷器顯示著風(fēng)格鮮明的宮廷式樣,香爐亦然,它并且更多是取自宋人編定的《宣和博古圖》。龍泉窯的仿官,常常出藍(lán),更有一種釉色的美麗。當(dāng)然好古之風(fēng)是這一類仿古瓷爐制作的大背景,工藝的獨(dú)特也把它的造型和尺寸限定在一個(gè)最為合式的范圍之內(nèi)。天工與人力合作成巧,小型瓷爐的精品因此多出宋官窯和龍泉窯100。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南宋哥窯魚耳爐,高八厘米,是此際瓷爐中常見的式樣101,其造型仿自古銅簋,宋人根據(jù)器銘把它稱作“敦”或“彝”——金文之“諕(簋)”字,宋人隸定為敦,而“彝”在金文器銘中常常是泛指。質(zhì)料的不同使它從銅簋的凝重中幻化出來而以簡潔至極的曲線出脫作別一種優(yōu)雅和端巧,爐施青灰色釉,開片形成的所謂“金絲鐵線”便在光澤瑩潤中與之相生相諧。風(fēng)格特殊的完美,得自裝飾與制作工藝結(jié)合得渾然如一(圖3-37)。又上海博物館藏龍泉窯三足爐或曰鬲式爐,高11.3厘米,式仿古銅鬲,素樸得幾乎省略掉一切裝飾,似乎惟一的巧思只是利用燒成過程中釉層積聚厚度的變化而在腹足間“出筋”102。其實(shí)獨(dú)特的釉色才是它的精魂,薄胎厚釉恰到好處的配合,洗練出嬌滴滴水靈靈涵光沁綠的一泓梅子青,所謂“琢瓷作鼎碧于水”103,為龍泉青瓷寫神已算形容得恰切,但還要說玉樣的品質(zhì)才是它的難得。浙江德清縣乾元山南宋咸淳四年吳奧墓出土的龍泉窯粉青鬲式爐,高6.5厘米104,與上海博物館藏品韻致相仿,只是更?。▓D3-38)。出自有紀(jì)年的墓葬,自然是最好的互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