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有時會在一篇樂章定稿前草擬六七份不同的底稿。他有一次這樣對朋友說道:“我會修改很多次,推倒重來,如是再三,直到我滿意為止。只有這樣,我才能對自己的作品有個全面深入的把握?!?/p>
唉!普通大眾既不理解尼采的大音希聲,也不明白貝多芬的坦誠相告。相反,更簡單也更吸引人的天賦觀點卻盛行起來。生物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以及媒體,以草率的態(tài)度、壓倒一切的氣勢將這種觀念迅速強化。這一觀念之所以有市場,是由于如下三個基本要點:
1. 難以解釋的神童和“雜家”現(xiàn)象:小莫扎特和美島綠擁有的驚人才能,不知道是從哪里來的。
2. 有關起藍圖作用的基因的神話:對天賦來源的簡單粗暴的解釋,至今還沒有從根本上被駁斥。
3. 缺乏有力的替代概念: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能夠破除一切成見的有力證據(jù),作家們因而也沒有修辭學上的替代說法。
“與生俱來”似乎是留給超常能力唯一可接受的解釋。論及天賦時,沒有哪個心理學家或教育家能夠拒絕這種信手拈來的暢快。
但是,安德斯·艾瑞克森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