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五四運動的巨大作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 作者:黃宏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這次運動爆發(fā)的直接動因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1919年上半年,英、法、日等國代表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和平會議”,作為戰(zhàn)勝國之一的中國也派出代表團參加。在會上,帝國主義國家主導的“和平會議”不僅拒絕了中國代表團提出的關于收回山東主權、取消“二十一條”等要求,而且還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這個消息傳到國內(nèi),群情激憤,人們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幻想徹底破滅。5月4日,北京大學等大專院校的學生3000多人在天安門廣場集會和游行示威,并放火燒了親日官僚曹汝霖的住宅,遭到軍警鎮(zhèn)壓。北京政府的所作所為,激起了廣大人民的義憤。上海人民首先行動起來,學生罷課,商人罷市,6萬多工人聯(lián)合舉行了政治大罷工,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隨后,斗爭浪潮迅速波及全國20多個省區(qū)、15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了全國性的聲勢浩大的愛國運動,終于迫使北京政府釋放了全部被捕學生,免去了親日官僚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官職,并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勝利。

五四運動啟發(fā)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覺悟,使他們進一步看到了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本性,看到了在中國實行資本主義是行不通的,因而把社會主義作為研究和宣傳的重點,這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就此而言,五四運動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運動,正是經(jīng)過這次運動的洗禮,馬克思主義才逐漸為越來越多的先進中國人所接受,成為當時進步思想的主流。毛澤東在談到五四運動的思想和文化意義時指出:五四運動是一個分水嶺,在中國文化戰(zhàn)線或思想戰(zhàn)線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構成了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五四”以前,中國文化戰(zhàn)線上的斗爭,是資產(chǎn)階級的新文化和封建階級的舊文化的斗爭,那時中國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于世界資產(chǎn)階級的資本主義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國誕生了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思想,它向帝國主義文化和封建文化展開了英勇的進攻,這時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于世界無產(chǎn)階級的社會主義文化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運動還啟發(fā)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思想覺悟,使他們開始從一個“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轉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提供了階級基礎。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思想體系,它在社會的傳播與影響與工人階級存在狀況緊密相關。中國工人階級力量在辛亥革命前后雖然獲得一定發(fā)展,但仍然非常微弱,這是當時馬克思主義沒有傳播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歐美資本主義各國忙于戰(zhàn)爭,無暇顧及中國的問題,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較快發(fā)展與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成長壯大提供了契機。19世紀90年代,在寥寥可數(shù)的幾十個近代工廠中,產(chǎn)業(yè)工人還不到10萬人。辛亥革命前夕,中國民族工業(yè)雖然有了一定發(fā)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但也不過60萬人。然而,到五四運動前夕,產(chǎn)業(yè)工人迅速增長至200萬人左右。在五四運動之前,中國工人的罷工斗爭是自發(fā)的,以民間秘密結社或地方幫會為主要組織形式;斗爭的要求,僅限于改善自己的經(jīng)濟狀況,中國工人階級處于“自在”階級狀態(tài)中。五四運動激發(fā)了廣大工人的愛國熱情,他們積極尋找先進思想和理論武器,政治意識日益增強,政治覺悟不斷提高,舉行了一系列政治意義的大罷工,使自己開始成為“自為”的階級。正是在這種態(tài)勢下,馬克思主義才得以廣泛傳播,并發(fā)揮巨大作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