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以后,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時代潮流。而俄國蘇維埃政府發(fā)表的對華宣言,宣布把沙皇政府獨自或伙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從中國人民那里掠奪的一切交還給中國人民,廢棄沙俄在中國境內的一切特權,這又有力地促進了這一潮流的發(fā)展。各階層人民高度贊揚這是人類的“空前創(chuàng)舉”和“真正平等自由博愛之洪鐘”,俄國蘇維埃政府是“實行正義人道的嬌子?!敝袊南冗M分子和覺悟的勞工大眾,從宣言中進一步看到了中國應當走的道路,衷心擁護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
這一時期,傾向于社會主義的社團組織發(fā)展迅猛,遍及全國,宣傳新思想、新觀念和具有馬克思主義傾向的新刊物紛紛創(chuàng)立。據(jù)統(tǒng)計,在五四運動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這些新創(chuàng)立的刊物多達400多種。在北京,李大釗除繼續(xù)與陳獨秀主編《新青年》外,還主編《晨報》副刊并于1919年5月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欄。1919年7月,李大釗主編并出版《少年中國》雜志。1920年3月,他又在北京大學秘密發(fā)起組織了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19年11月,瞿秋白也在北京創(chuàng)辦《新社會》雜志。在上海,《星期評論》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于1919年6月相繼創(chuàng)刊。1920年5月,陳獨秀發(fā)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探討社會主義學說和中國社會的改造問題。在湖南,毛澤東和蔡和森等人在五四運動之前就組織了“新民學會”,1919年7月又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在天津,周恩來曾于五四運動前夕應天津學生聯(lián)合會的邀請,主編《天津學生聯(lián)合會報》。1919年9月,他同郭隆真、鄧穎超等人一起組織了革命團體“覺悟社”,并出版了《覺悟》雜志。差不多同一時期,惲代英、林育南等人在武漢先后組織了“利群書社”、“互助社”、“共存社”,出版了《互助》、《向上》、《武漢星期評論》等刊物;王燼美在濟南組織了“勵新學會”,出版了《勵新》半月刊;方志敏在江西組織了“改造社”,出版了《新江西》月刊。除上述刊物外,在當時較有影響的新刊物還有四川的《星期日》、浙江的《教育潮》、廣東的《新學生》、河南的《青年》、陜西的《秦鐘》、山東的《新山東》、山西的《新共和》、甘肅的《新隴》等。這些新團體、新刊物為大力宣傳新思想,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時期,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論文、譯文(著)與五四運動前相比,數(shù)量上有了巨大增長,質量上有了明顯提高。1917年,《新青年》雜志發(fā)表的介紹馬克思主義和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文章只有幾篇,而從五四運動到黨的成立期間,該雜志刊登的同類文章就高達100多篇。在這一時期發(fā)表的一系列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論文中,影響較大的有: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階級競爭與互助》、《馬克思的歷史哲學》、《唯物史觀在現(xiàn)代史學上的價值》,陳獨秀的《談政治》、《社會主義批評》,李達的《什么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勞動者與社會主義》、《馬克思派社會主義》等。與此同時,一大批譯文(著)也紛紛發(fā)表、出版。主要有:河上肇著、淵泉譯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考茨基著、淵泉譯的《馬氏資本論釋義》,考茨基著、惲代英譯的《階級斗爭》,荷蘭人郭泰著、李達譯的《唯物史觀解說》,英國人柯卡普著、李季譯的《社會主義史》,李漢俊譯的《馬格斯資本論入門》等。此外,馬克思恩格斯的《雇傭勞動與資本》、《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反杜林論》的一部分,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蘇維埃政權當前的任務》等一批重要著作和文章也在這一時期被譯成中文并發(fā)表、出版。這些著作和文章教育了許多人,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社會影響。毛澤東同埃德加?斯諾曾經說過,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刻在他的心中,對他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考茨基的《階級斗爭》、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參見《西行漫記》,三聯(lián)書店1979年12月第1版,第131頁。
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開始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并取得可喜成果。五四運動一方面展現(xiàn)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巨大力量,表明了他們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顯示了這支隊伍還很年輕,其中許多人來自破產的農民和城鎮(zhèn)游民,還缺乏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和使命觀念,思想水平和覺悟急待提高。五四運動后,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他們主動到工人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疾苦和思想,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各地共產主義小組陸續(xù)成立后,更是把深入工人實際,從事比較深入的群眾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為了提高廣大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啟發(fā)他們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覺悟,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先后創(chuàng)辦了《勞動界》、《勞動者》、《工人周刊》等一批專門供工人閱讀的刊物,創(chuàng)辦了勞動補習學校、工人夜校等各種形式的工人學校。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及其同工人運動的結合。正是在這種結合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途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