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指揮與樂團
“技巧等同于溝通:這兩個詞對指揮家來說,有著同樣的含義?!?/p>
—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他的小指一動,樂團仿佛頃刻間便化身為一張?zhí)禊Z絨毯。
靈感來源
追求完美的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赫伯特·馮·卡拉揚有著令人敬畏的氣質(zhì)。他身高雖然只有5英尺8英寸(約1.73米),卻有著超乎常人的智慧和目空一切的自負。從他的容貌上就能清晰地看出他的個性:輪廓分明的顴骨帶著貴族氣質(zhì),拱起的濃眉,筆直的鷹一般的鼻梁,還有那雙穿透力極強的眼睛。今天,距離1989年卡拉揚去世已有20多年,但他仍然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指揮家之一。
對于很多人來說,卡拉揚就是指揮大師的代名詞。他是古典音樂界魅力四射的明星人物,30年前,在他的幫助下,音樂行業(yè)開辟了新篇章,進入了數(shù)字音效時代。時過境遷,而今他依然是歷史上錄音作品最多的指揮家,在他的名下有900多張專輯。
成功帶來的是奢華無度的生活作風—高級跑車、噴氣式飛機、美女簇擁、豪宅無數(shù),奧地利阿爾卑斯(Alps)、圣特羅佩(St Tropez)和圣莫里茲(St Moritz)都有他的房產(chǎn)。有些記者喜歡把他的事跡神化,將他描述成滿腹權(quán)謀的自我主義者,說他曾考慮過“把自己低溫冷凍,日后可以進行融化,在以后的時代里重新錄制標準古典樂集中的曲目”。就像對待眾多高調(diào)名人一樣,人們對卡拉揚又愛又恨,又捧又罵,又贊又怕。
然而,沒有人會懷疑他從少年時代就顯現(xiàn)出來的音樂天賦??ɡ瓝P1908年生于奧地利薩爾茨堡(Salzburg),從小就表現(xiàn)出了在鋼琴演奏方面的天資。
20歲時的一次音樂體驗是卡拉揚人生的轉(zhuǎn)折點。那是由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指揮的一場歌劇。后來,卡拉揚曾這樣寫道:“從第一個樂符開始,我一下子就被震撼了。其完美程度讓我激動得不知所措。”從那時起,他就發(fā)誓,要跟隨托斯卡尼尼的足跡,走上指揮之路。早期的成功
在事業(yè)的早期階段,他的成功來得很快。1937年,他在柏林國家歌劇院首次亮相,之后不久就有位德國評論家贊頌他在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表現(xiàn)為“卡拉揚奇跡”(Das Wunder Karajan)。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他得到了希特勒的賞識。但是,在一次為南斯拉夫攝政王與王后舉行的慶祝表演中,上演《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時,卡拉揚沒帶樂譜,導致演出效果不佳。希特勒極為惱怒,宣布說:“在我的有生之年,永遠不準卡拉揚先生在拜羅伊特(Bayreuth)演出!”于是,他在1945年2月上演了自己在戰(zhàn)爭時期的最后一場音樂會,然后便逃至米蘭。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設立了非納粹化檢查委員會(denazification examination board),以除掉德國和奧地利納粹對民眾的影響??ɡ瓝P通過委員會審查之后,于1946年3月重新開始了自己的事業(yè)。
戰(zhàn)后時期,他常常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很久,與新成立的倫敦愛樂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 of London)一同工作。他正是利用這段時期的勤奮奠定了以后成功的基礎,用錄音的方式給人們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傳承。而當時很多有競爭力的指揮家對音樂作品錄音并不感興趣。領導柏林愛樂樂團(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55年,他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和偶像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ngler)把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的交椅讓給了他,請他做該樂團的終身指揮。為了回報這份信任,卡拉揚把柏林愛樂樂團打造成為了評論家心目中“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樂團”。
在顯赫成就的背后,可以看到他對完美的不懈追求,而且,雖然他性格殘暴、極端自大(或許正是由于他身上的這些特質(zhì)),但他卻有能力把每位樂團成員最優(yōu)秀的潛質(zhì)挖掘出來。
在指揮奧涅格(Honegger)的作品《第三交響曲:連禱文》(Symphonie Liturgique)之前,為了作好充分準備,卡拉揚用了6個多月的時間潛心研習。據(jù)說,他會一連好幾個小時指導樂隊排練,不知疲倦地專注于每一個具體的細節(jié)?!杜啪毢脱莩鲋械暮詹亍ゑT·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in Rehearsal and Performance)是關于這位大師指導整場排練的唯一現(xiàn)存的錄像,其中就顯示出了他的專橫獨裁和對完美的苛求。在舒曼(Schumann)的《第四交響曲》(Symphony No.4)開始的頭幾分鐘內(nèi),他至少7次下令讓維也納交響樂團(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重新來過,每一次他都用具體清晰的指導方法,指出他期望中聲音效果的具體細節(jié)。如果樂團不能演奏出卡拉揚希望得到的效果,他就不允許進行下一段。這個人永遠堅持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方式。
從1955年到1989年去世前不久,卡拉揚一直任職于柏林愛樂樂團。由于他堅持實行“樂團服從指揮家的獨裁”這一過時的傳統(tǒng)政策,招致了不少反對的聲音。隨著時間的流逝,樂團開始反抗他的專橫管理,導致了雙方之間的沖突和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