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8)

一的力量:從松散到合一的八大突破性領導法則 作者:(加)巴格海


培訓具有高度專門化的特征;士兵通過培訓習得具體技能,融入組織文化

普通的平民,通過軍隊的訓練才能成為士兵。對于將軍來說,訓練的重要性比之前的任何教育都要重要。除非新兵學會了所有必備技能,完全融入軍隊之中,否則無法適應隊伍的命令,更無法履行軍人的使命。隨著士兵不斷在層級中攀升,需要不斷參與新的訓練和發(fā)展項目,才能學到更高層次的技術和戰(zhàn)略。耶穌會(the Society of Jesus)是一家羅馬天主教僧侶會,其成員被稱為耶穌會會士(Jesuits)、基督戰(zhàn)士(Soldiers of Christ),因為其創(chuàng)始人圣伊納爵·羅耀拉(Saint Ignatius of Loyola)在成為神父之前,曾經(jīng)是一位騎士。在天主教會中,耶穌會是規(guī)模最大的男性宗教會社,擁有約2萬名成員,其中包括13305名神父、2295名神學院學生、1758名修士和827名初學生。他們在教育(學校、大專院校、神學院、理論研究機構)、知識研究、文化探索等領域十分著名,同時也在傳教工作、社會公正和人權活動等方面享有盛譽。

1534年8月15日,圣伊納爵·羅耀拉和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6名學生共同創(chuàng)立了耶穌會。他們自稱為“耶穌連”(the Company of Jesus),也自稱“主的朋友”(Friends in the Lord,Amigos en el Senior),因為他們認為是基督救世主將他們聚集為一個團體的。團體的名稱反映出了軍隊(步兵“連”)和門徒(耶穌的“同伴”)的特質(zhì)。“連”(company)這個詞源于拉丁文,意為“有面包”,也就是一群人共享餐食的意思。

圣伊納爵·羅耀拉成為了首任基督會總會長,被稱為“總會長”或“總主教”。如今,這一職位常被稱為“總神父”(Father General)。雖然這一稱謂帶有軍隊的意味,但其實際意義卻與“具體”或“特定”截然相反,與如今的“郵政大臣”(Postmaster General)、“司法部長”(Attorney General)或“收稅官”(Receiver General)有些相近。

耶穌會會士的活動主要集中在三件事上。第一,他們在歐洲各地成立了學校。會士教師在古典研究和理論領域都接受了嚴格的培訓。會士的第二項使命,就是讓非天主教徒皈依天主教,并因此培養(yǎng)、遣送出很多傳教士。第三個目標,是防止新教的傳播。在波蘭、立陶宛和德國南部,基督會會士的熱情阻止了新教的潮流。

圣伊納爵和追隨他的會士認為,教會的改革需要從個人內(nèi)心的皈依開始。他們引導人們皈依的主要工具之一,就是伊納爵靈修(也被稱為靈性的修習)。

現(xiàn)在,這一叫做“構型”的基督會教士培訓流程十分漫長。平均來講,會士的構型期為10年左右。這就使得加入基督會成為了所有宗教團體中需要時間最長的一類。

基督會“構型”的第一個培訓階段,叫做見習期(Novitiate)。在此期間,見習生們學習基督會的傳統(tǒng)、規(guī)則和期望。我們可以將這一階段視為最初的教化過程。在這一階段,見習生要進行為期30天的靈修,并參加各類活動,其中包括為窮人和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在兩年見習期的尾聲,見習生宣誓接受貧窮、貞潔和順從的一生,為教士的神職受任作準備。在見習期之后,基督會會士就開始為期3年的研究生階段,學習哲學和神學。這一階段稱為第一學習階段(First Studies)。

第二個構型階段叫做攝政(Regency)。在此期間,會士在學校或其他經(jīng)過批準的宗徒職位上工作3年,并生活在宗徒團體之中。在攝政階段結束后,會士學者就會開始為期3年的高階神學研習。學成之后,能獲得神學碩士學位,并在最后一年的研習過程中,獲得神職的受任。隨后,會士可以接受全職宗徒工作,或繼續(xù)某一領域的深入研究。完成神學研究和進一步的積極傳教活動之后,會士就正式完成了由祈禱、引領和研究構成的修戒期(Tertianship)。在這之后,會士要在耶穌會進行最后宣誓。

暫且不談成就的數(shù)量和外界標準,單看會社的核心。其核心存在于伊納爵靈性教學法非常鮮明的原則之中,而這些原則通過靈修活動充分地體現(xiàn)了出來。靈修活動的目標,是“戰(zhàn)勝自我,管理自我的生活,不會在無節(jié)制的依戀影響之下作出任何決定”。換句話說,在高強度的培訓和自我覺察之后,基督會教士還會繼續(xù)在自我奉獻的大道上走下去,不被喜愛或厭惡的情緒、安逸、欲望、需求、驅(qū)動、食欲和情感所困擾。這樣,他們的選擇就只會基于上帝對他們所作出的安排。

基督會作為一個組織,擁有多階段的層級結構和高強度的10年培訓流程,因此和“將軍與士兵”原型十分相似。培訓和教化為個人帶來了改變,將他們塑造成為這個團體的一員。會士彼此之間擁有強烈的集體意識和獨特的認同感。通過這一過程的培養(yǎng),會士們早已將組織的價值觀納入自身信仰的一部分。

19世紀法國軍官、軍事理論家阿倫特·迪·皮克(Ardant du Picq)曾寫道:“4位彼此不認識的勇士,不敢向一頭獅子發(fā)起進攻。而4位并不那么勇敢的普通人,如果相互之間非常熟悉,彼此靠得住,能夠互相幫助,就會毅然進攻。”

因此,為了以教育和靈性為重點的傳教士生涯作準備,耶穌會會士就要參加高強度的教化活動,確保在構型的每一階段,都能保持堅定的心智和純潔的心靈,為心中的宗教貢獻一生。

同樣,軍隊組織也因高強度的訓練和預備項目而著名。通過對一套清晰的任務、情況和標準的關注,軍隊從身體和心理上對新兵進行培訓,為富有挑戰(zhàn)性的戰(zhàn)斗環(huán)境作準備。這樣的訓練項目的設計初衷,主要是為了取締新兵原本的平民心態(tài),重新打造出一位忠于奉獻的將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