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空憶長生殿上盟
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zé)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fēng)蕭索,云??M紆登劍閣。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zhuǎn)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
——白居易《長恨歌》不知是馬嵬陰差陽錯成全了她,還是她義無反顧成全了馬嵬。這故事編排得太過美麗,以至于我有種恍惚的錯覺,覺得那塵埃滾滾射日閉月的安史之亂是霓裳羽衣的驚世序演;那狼煙蔽日殺聲震天是梨園變得鏗鏘的絲竹新聲;而馬嵬坡那梨花樹上隨風(fēng)而逝的三尺白綾,則是她生命的傾城延續(xù)。
七月七日,她與他盟誓,生生世世永為夫婦。她不是突發(fā)奇想要這樣的,起因在于她的《霓裳羽衣舞》勾起了他對《驚鴻舞》的思念。明皇不可遏制地想起了另一個女子,他送了她一斛珍珠,并命高力士將她帶到翠花西閣,重續(xù)前緣。
楊妃消息靈通,第二天拂曉便趕來,以捉奸在床的姿態(tài)找到了梅妃遺失的翠鈿。她醋意大發(fā),卻因上次之事學(xué)了乖,半是撒嬌半是賭氣地將金釵與鈿盒交給明皇要求出宮。
她給足了明皇面子,他自然也要默契配合,于是賠笑認(rèn)錯,方才平息這場風(fēng)波。
從此之后,梅妃再無恩寵。長生殿上響起的,是楊妃與明皇二人永生的約誓。楊妃很有個性,她身上的反叛精神在寬容的大唐都是鮮見的。處處都擺足了后來者居上入主六宮的架勢,連編排月宮流落而下的《霓裳羽衣曲》都只是為了壓倒梅妃的《驚鴻舞》,落得明皇一句“驚鴻何足道也”的夸贊。
可為人做事若處處都有了心思,便讓人覺得無趣了。然而,當(dāng)他愛你的時候,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情致的。比如她的爭風(fēng)吃醋在明皇看來,就是“美人韻事,都被你占盡也”。
不知道梅妃聽到這話后會有何感想,也許幾年前明皇就曾說過這句話,只是如今稱贊的對象卻換了。瑜亮之爭,總是令人無語的。既有采萍,何來玉環(huán)呢?
我想,當(dāng)梅妃自知再也無寵的漫長歲月里,一定也在一旁冷眼相看,看她楊玉環(huán)何時成為第二個江采萍。如果不是安史之亂,也許楊妃真的會有那樣一天。帝王的寵愛從來只是曇花一現(xiàn),他對她說過的話,難保不會再對下一個玉環(huán)說,梅妃的今日也許正是她的明日。
只是,歷史向來不應(yīng)人的揣測。當(dāng)漁陽鼙鼓動地來時,她被永遠(yuǎn)定格在了榮華極盛的絢爛剎那。
她或許并不是這般怨恨安史之亂,起碼在《長生殿》中不是。這一場浩劫,固然帶給他們天上人間無相見的生離死別,卻最終達(dá)成了二人生生世世永為夫婦的相守誓言。
因有安史之亂,才有曠世之戀。長生殿,一段愛長恨,一段愛長生。
長生或是長恨,像是她手中那面海獸葡萄鏡上映出的今世今生兩個倒影。她定要他許下這長生的諾言,就不可避免日后的長恨。然而,若沒有這長恨,兩人最終也無從雙雙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