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書的“出版緣起”,已在春、夏兩冊中寫得很詳盡,本冊不再重復刊登,就留些篇幅說些比較新鮮的事吧。
話題當然還是從與我合作的攝影家阿祥說起。
從小在陽明山上長大的阿祥說,他對陽明山秋天最鮮明的記憶是柿子快熟了,貪吃的小孩把生澀的柿子摘下來,裝進麻袋埋在溪澗里。也不知是誰教的,總之他們知道青澀的柿子經(jīng)過水的撞擊與漂洗,會逐漸熟成為橙色,變得香甜脆口,可以先吃為快。那時候,溪邊偶爾會漂來些柚子或虎頭柑,外表光滑無瑕,但他們知道那是水流漂洗不熟的,只撿起來當球玩。
阿祥還會在涼爽的秋日沿著小溪往上爬,爬到平等里的另外一個小山頭玩耍。
孩子的認知總以為山頭那一堆高高的咖啡色樹木已經(jīng)凋零,長大后才知道那是水杉,四季有不同的顏色層次。拍照那天,阿祥說他住陽明山近五十年,卻從不知道這角落的水杉有著耀眼的金質(zhì)色彩。
秋天是金色的季節(jié),“氣氛生活”以古生物水杉的身影拉開序幕。這樹型有如寶塔一般的高大水杉矗立在陽明山上,也許是被臺風吹彎了腰,到了深秋時節(jié),傾斜的綠葉轉(zhuǎn)成淺咖啡色。中午的陽光灑在她身上,煥發(fā)著金黃色的光澤,阿祥捕捉到一種逼人的貴氣,非常華麗。
“歲時節(jié)慶”篇介紹秋天主要的中元節(jié)和中秋節(jié)。中元節(jié)俗稱普渡,是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阿祥拍攝了放水燈的景象。中秋是團圓的節(jié)日,在臺灣幾乎已演變成烤肉節(jié),所以除了介紹月餅等各種團圓點心與臺灣有名的鳳梨酥外,也應景地介紹了烤肉的技巧。農(nóng)民歷的單元,則介紹了民間慣用的命相、命理習俗,并把古書《冰鑒》中所列的人物相貌以繪圖手法呈現(xiàn)出來。
“以食為天”,中國人的素食變化無窮,本單元介紹了特有的根莖類、葉菜類、豆腐、菇蕈、蛋奶素。文化食物則介紹有名的“九尖十圓”──大閘蟹的吃法,蟹粉的制作,并以一篇《黃金好個秋》記述我小時候跟長輩們吃蟹的記憶。
《風干的角落》、《泡菜與小菜單》介紹腌制與風干的食物。零食部分,則介紹了我們從小吃到大的各類零嘴,還有把玩的童玩。
在“匠心手藝”篇,則以《歡樂派對宴客》為題,介紹派對氣氛的掌握方法、請?zhí)脑O計、口布小禮物的設計、蛋糕的布置、插花的陳列手法等,希望能有個迥別于一般印象的派對氣氛。禮物篇,介紹了月亮肥皂禮、但愿人長久蠟燭禮、蘋安團圓燭、月亮咖啡禮盒、柿柿如意禮與竹編月餅禮。除此之外,我整理出一些中國京劇的臉譜、服飾、道具等,以圖繪的方式表達;旦角的華麗頭飾,則以攝影方式呈現(xiàn)。
“齊家心語”篇,首先出現(xiàn)的是中國人的戲劇歷史長軸。我列出了中國人的劇碼約五百多出,其中以加粗的字體顯示重疊于不同劇種的一百四十多出戲。
《我們的戲劇》則透過民俗文學的角度,粗略介紹幾種不同的表演藝術(shù)及中國的京劇。
接下來是三篇敘述我家的長輩走過一個大時代的故事:《讀我母親》、《讀我父親》、《讀我公公》,以及一篇以現(xiàn)代眼光回看那時代的《結(jié)痂的傷痕》。
這是一個沉痛的撰寫過程,希望后代子孫能夠了解自家與國家所走過的,是一條多么曲折的路。
《逃不過數(shù)嗎?》是我親身體驗的中國數(shù)術(shù),此外還有命理的故事跟歷史上記載的無字天書的介紹?!霸娫~與格言”則是把中國的詩人列表于歷史長軸上,且把耳熟能詳?shù)脑娫~標示出來;此外把智者的生活格言整理出來,相信讀者一定能溫故也知新。
在“生活札記”篇,《我的菜園》介紹豆芽菜。豆芽菜是修補細胞的食材,不分季節(jié)隨時可以種植,我養(yǎng)的豆芽像供養(yǎng)一個活的裝置藝術(shù)。當然也介紹了培養(yǎng)豆芽菜的方法。醬料在“中國女人的廚房”里非常重要,這里詳盡介紹了八十種醬料的組合,及醋與醬油的制作過程。《中國醫(yī)學》,把中藥材依照病名體系做分類。
“螃蟹宴”是秋天的宴客設計,八只紙折的螃蟹,裝載著當季珍貴的海粉?!凹矣嫛逼獎t分享家庭常用的資訊表格。
親愛的阿祥,我們一起走過多么豐美的秋天??!
遺憾的是,秋天里有著我所無法遺忘的蒼涼。
任 祥
二○一○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