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大腦可以控制行為嗎?(6)

世界之戰(zhàn):科學與靈性如何決定未來 作者:(英)倫納德·蒙洛迪諾


讓我們再看另外一個例子??纯聪旅鎯蓮堫^像。你的感覺如何?你會覺得他們都很有魅力,左邊的人是男性,而右邊的是女性?在衡量魅力的尺度方面,我們都有各自的習慣,但是無論如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能辨別清楚對方的性別。但是如果你認為下面兩幅頭像是不同的性別,你就錯了。他們其實是同一張臉,只不過分辨率不同而已。無論是東方的亞洲人,還是高加索人,對不同人種分析之后都會發(fā)現(xiàn),女性的臉龐長得更為立體,對比度更高。這或許對你來說很新鮮,但這對于你的大腦并不新鮮。因此,大腦會自動將分辨率較低、不夠立體的頭像當成男性,而將分辨率較高、更為立體的頭像看成女性。而且即使你已經(jīng)知道這兩張頭像是一模一樣的,但想要克服大腦的這種自發(fā)判斷卻非常困難,或不太可能。

除此之外,在非人類的動物中,也有許多鮮明的例子證明大腦和思維之間存在決定性的聯(lián)系。我在上一章中提到過果蠅的求愛行為。這是它們的主要社交生活,也是一位研究者所稱的“它們做得最好的社交活動”。通常雄性果蠅的求愛過程首先是接近雌性,然后用他的前腿拍打雌性果蠅,扇動他的翅膀,舔雌性果蠅,蜷縮他的腹部等待雌性果蠅的反應。如果雌性果蠅對他感興趣,就會接近這只雄性果蠅;如果不感興趣,她就會對著這只雄性果蠅拍打翅膀,發(fā)出嗡嗡聲。該如何解釋果蠅的這種求愛行為呢?研究表明,這主要源于果蠅體內(nèi)的一種基因,它可以促使果蠅大腦的特定神經(jīng)元中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蛋白質(zhì)。這些神經(jīng)元似乎控制著求愛過程的每一步。例如,當生物學家給雌性果蠅體內(nèi)注入雄性果蠅的特殊蛋白質(zhì)后,這只雌性果蠅也會展開對其他雌性的強烈追求,也會像雄性果蠅一樣跳求愛舞蹈。

我們也可以通過化學或遺傳學方式對哺乳動物進行調(diào)控,讓他們看起來像機器人一樣。比如,盡管雌性綿羊會對陌生羊羔極度厭煩,但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會無微不至地照顧。研究表明,她們這種母愛行為直接源于母羊在生產(chǎn)時大腦中分泌的催產(chǎn)素。當母羊催產(chǎn)素水平上升時(母羊生產(chǎn)后約兩小時內(nèi)),她會給任何接近她的羊羔哺乳,熟悉這只羊羔的氣味,一直到把它養(yǎng)大,無論這只羊羔是不是自己生的。但是如果一只陌生羊羔在其他時候接近母羊,就會被母羊趕走,即使這只羊羔是她自己所生,只是剛生下就被帶走,然后在母羊催產(chǎn)素水平下降后再帶回來也會被母羊趕走。然而,在任何時候只要給母羊注射催產(chǎn)素,她又會回到充滿母愛的行為當中。

除了綿羊以外,另外被研究過催產(chǎn)素作用的動物就是田鼠,包括150種像老鼠一樣的鼠科動物。其中一種田鼠叫做草原田鼠,它們對伴侶非常忠誠、專一,即使原來的伴侶不見了,也不會重新再找新的伴侶。而另外兩種田鼠,山區(qū)田鼠和草地田鼠則風流成性,從不專一。就像綿羊一樣,這些鼠科動物的行為也源于催產(chǎn)素和加壓素。如果增加山區(qū)田鼠和草地田鼠的這些化學物質(zhì)的水平,它們也會變得忠誠專一;而如果降低草原田鼠的這些化學物質(zhì)水平,它們也會變得風流成性,不再忠誠。有意思的是,科學家在人類大腦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種控制血管加壓素受體的基因,并觀察到了人類之間與鼠科動物一樣也存在類似的差異。那些像山區(qū)田鼠和草地田鼠的男性面臨的婚姻問題是普通人的兩倍,而結婚率則是普通人的一半。

迪帕克問道:“那是否說明催產(chǎn)素低就會讓人變成一個吝嗇鬼,而催產(chǎn)素高則會讓人變成像沃倫·巴菲特那樣的慈善家呢?如果是這樣,那確實就是決定論?!碑斎?,目前我們在人類身上進行的實驗是有限的,但是當我們對動物大腦內(nèi)部的催產(chǎn)素水平進行調(diào)整后,答案依然是肯定的,這些調(diào)整行為確實造成了相應的行為變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