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生長能力強的品牌,跌跌撞撞地度過生存期,忐忑不安地進入成長期;極少數優(yōu)質品種的品牌,漸入佳境地進入成熟期;而絕大多數的品牌,在市場的刀光劍影中水土不服,還沒看清楚市場的模樣就飲恨沙場,最終退縮到工廠的角落,再也沒有勇氣拋頭露面。
香港富康集團董事長勞富文想做品牌,同樣也是源于不平衡和不服氣。
時間大約是十年前。有一天,勞富文在內地出差,他在超市中驚奇地發(fā)現,某個國際大品牌的產品大部分是自己工廠生產的,零售價是出廠價的十多倍!
十多倍的差價!這個差距深深地震撼著勞富文。他的腦海中快速地掠過工廠的生產線,哪怕是將工廠的收益提高一倍,都需要在流水線上絞盡腦汁,實現的難度超出想象。
如果將收益提高一倍,那么,工廠的產品研發(fā)、技術改造、廠房升級等方面的投資都將游刃有余。
可是,要想在出廠價上得到這一倍的增長,不過是癡人說夢,門都沒有!
多年來,富康集團的產品走的都是漂洋過海的模式——以香港為中心獲取訂單,以東莞為基地規(guī)模生產,以出口為業(yè)務銷售產品。全世界知名的嬰童用品品牌,10個中至少有6個都曾經從富康集團的工廠走向世界。
當這些漂洋過海的產品回到中國,全身都是國際品牌的派頭,連價格也毫不含糊。勞富文發(fā)現的,僅僅是一個存在著多年而且還將繼續(xù)存在下去的事實。
在世界工業(yè)產業(yè)鏈中,這是一種難以撼動的格局:生產者最廉價,設計者和包裝者則名利雙收。按照施振榮先生的獨創(chuàng)理論,在微笑曲線中,制造和組裝的價值永遠處于曲線的底部,處于微笑曲線的兩個嘴角的,一邊是設計、研發(fā),另一邊是品牌、銷售,它們占據著價值的高位。
大名鼎鼎的蘋果,是這個格局的捍衛(wèi)者。在蘋果產品的利潤分配格局中,中國企業(yè)基本上處于微笑曲線中最為薄弱的產品組裝部分,利潤占比僅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