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牌不是工廠首選(3)

世界工廠的品牌突圍: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 作者:金伯揚


那些不成功的轉型案例,讓港商對創(chuàng)造品牌心有余悸。少數付諸實踐的工廠,大部分都在品牌之路上以失敗告終,或者運作得并不順利。有人據此總結說,工廠做品牌,無異于自殺。

工廠以升級來應對變局,不失為一種穩(wěn)妥的策略,畢竟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精耕細作。無數的失敗案例證明,不是每一個工廠都適合去做品牌,大家都盲目地去做,一定會死掉很多企業(yè)。

然而,升級之路并不好走。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中國制造業(yè)面臨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企業(yè)的努力可以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一些,但是很難讓產業(yè)有根本性的好轉。

波士頓咨詢集團不久前的一項調查表明,37%的美國企業(yè)稱正在計劃或積極考慮把工廠從中國遷回美國。70%的美國企業(yè)稱外包中國的實際費用比預計的要高。根據初步估算,在運輸、計算機、材料合成、機械等領域,到2020年時,有10%~30%現在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將可以在美國制造。這大致為200億~550億美元的產值。另外,飆高的勞動生產率和廉價的美元使美國對歐洲制造業(yè)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導致歐洲工廠紛紛在北美登陸。

——摘自聯合早報2012年4月文章《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可能終結“中國崛起”》,作者:薛涌。

薛涌在文章中說,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最近宣布:第三次工業(yè)革命來臨。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核心是“制造業(yè)數位化”——網絡信息革命和材料技術革命的結合。

他解釋了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變化:聰明軟體、新奇材料、智能機器、三維印制、網絡軟體服務等,使工廠逐漸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時代,生產少量但多樣化的產品。也就是說,從設計到開模生產,只要在電腦上設計,就可三維“打印”出物件。

因為網絡的發(fā)展,使信息傳遞的費用近乎于零,制造業(yè)和高科技智能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發(fā)明和制造過程充分整合。設計人員和生產人員在沒有語言障礙的情況下保持零距離的互動,并貼近客戶即時回應其需求。當然,設計和生產過程的合一,也使知識產權的保護變得更為重要。要想把生產過程外包出去、把核心設計秘密留在自己手里,也越來越難辦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