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關系11:積極區(qū)別對待是合理的嗎
這種緊張關系在我們的測試者中出現(xiàn)得最少,有這種緊張關系的人不到 1/10。這種緊張關系只在你贊成“在特定情況下,為了彌補某人在過去所受到的傷害,明確地給予他好處,區(qū)別對待,是可取的”,卻反對“僅僅根據(jù)能力來評判人不一定是正確的”時出現(xiàn)。
積極區(qū)別對待是指在決定如何對待一個人時,除了考慮這個人的實際能力,也考慮其他因素。就是說,在積極區(qū)別對待的尺度下,不能僅憑人自身的能力來評判人。所以為了支持積極區(qū)別對待,你必須接受“不靠能力來評判人有時是正確的”。又或者,如果你希望維護“必須通過能力來評判一個人”這一主張,你必須放棄積極區(qū)別對待的觀念。人們對這種緊張關系有很多復雜的解釋,比如:人可以被評判,但不是根據(jù)他們自身的能力,而應該根據(jù)他們與別人擁有同等機遇時具備的能力為準。這種解釋的問題在于,很難判斷一個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擁有怎樣的能力。
緊張關系12:自我的根源何在
如果既贊成“嚴重的腦損傷能夠奪去人的全部意識和自我認知能力”,又贊成“肉體死亡,人還能繼續(xù)以非物質的形式存在”,那么你和我們3/4的測試者一樣,有這種緊張關系。這兩種信念并不完全矛盾,但是它們體現(xiàn)了一種世界觀上的尷尬混合。一方面,它承認我們的自我意識與感覺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大腦活動,這就是為什么腦損傷能在真正意義上損害“自我”的原因。然而另一方面,它又認為自我以某種方式不受身體的支配,這就是自我在腦死亡之后還能存活的原因。因此,似乎意識與自我兩者既依賴又不依賴于一個健康的大腦。有人會爭辯說,自我對大腦的依賴性只出現(xiàn)在身體死亡前。更深層的問題并不在于兩種信念無法調和,而是它們似乎假定了一種更寬廣的、矛盾的世界觀,即既相信大腦導致了意識的出現(xiàn),又相信是非物質的東西導致了意識的出現(xiàn)。
緊張關系13:什么是信仰
這種緊張關系的出現(xiàn)是因為,有些人不贊成“在沒有證據(jù)證明某物存在的情況下,相信它存在也是合理的”,卻贊成“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因為沒法證明神明不存在”。我們在大約 1/4的測試者身上發(fā)現(xiàn)了這種緊張關系。
人們似乎不愿意承認這是一種真正的緊張關系,但是我們卻認為我們的邏輯是合理的。不贊成第一條陳述的人,在沒有充分證據(jù)相信某事的情況下,他的行為會和基本原則保持一致。例如,如果有人說此刻有看不見的粉色精靈在冥王星上飛舞,自然無法證明這種可能性一定不存在,但一般人也不會認同這種可能性,因為沒有證據(jù)證明它們存在。這并不能看做是信仰問題,而要看做是推理的可靠性。但是,就因為沒法證明神明不存在而宣稱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這其中也有矛盾。先前的原則認為“一件事若沒有充分的理由讓人相信,相信它就是不合理的”,后續(xù)的主張卻認為“一件事若沒有充分證據(jù)讓人相信,就要借助信仰不要相信它”。出于這個原因,無神論不是一種信仰,它和信仰神明的存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