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度的做法的確有些令人費解。他不久復信梁啟超,除了說明收到梁啟超的來 信及康有為的復信外,還提出有兩件事要商量,一為政黨成立之時期,二為政黨組 織之方法。前者是說,目前成立政黨,時機尚不成熟,"蓋先舉事而后造輿論,不若先造輿論而后舉事","與其早數(shù)月而使人疑我無勢力,不若遲數(shù)月而使人憚我有 勢力之為愈也"。(同上,398 頁)他所說的先造輿論,具體言之,即以開國會相號召, 這樣做容易為人所理解,從而了解組黨的意義,"則一言結(jié)黨,而須臾立成矣"。(同上,399 頁)接下來,他說到政黨組織之方法,先把他們多次討論的結(jié)果推翻了,他說:"吾等前此所議種種方法,實皆不甚妥帖,即兄所擬章程,弟亦不盡為然。"為什么發(fā) 生這個問題呢?他先是指責蔣智由在其中為個人爭地位爭權利,"始事者而存此心, 將使一黨之人,無不以地位權利為先,而以國事為后,則吾輩何所為而組織此黨者"。他自言,組黨不是為了爭地位爭權利,"特見中國之危亡在即",才"思合全國同志 之力,以一謀之",如果只是為了權利和地位,"弟非不能結(jié)一特立之小黨,以與公 等各樹旗幟,相與周旋,以為娛樂也";他說,"吾人所任之事大于曾(國藩)、胡(林翼)數(shù)倍,則其道德亦應高于曾、胡數(shù)等,雖自問非能有此,然不可不以自勉也"。(同上,399 ~ 400 頁)
雖然楊度一再強調(diào)自己不是為了爭權利爭地位,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危,但此時梁啟超對他已心生疑慮。他與蔣智由、徐佛蘇的往來信函多次談到楊度的問題。三月, 梁啟超有一封致蔣智由的信,其中就談到他的擔心 :"某君(楊度)欲以其所支配 之一部分人為主體,而吾輩皆為客體而已。吾輩固非不能下人者,茍有一真能救國 之黨魁,則投集其旗下為一小卒,固所不辭,但某君果為適當之人物否,能以彼之 故而礙黨勢之擴張否,則不可不熟審耳。又某君之意,必欲于結(jié)黨式舉行后,即自 在上海開一大局面,此議先生此前已極反對,弟細審情形,亦益不以彼所主張為然。 今當結(jié)集之始,勢力無一毫之可見,而先有種種意見,不能相下,將來能無破裂以 貽外人笑乎?弟甚憂之。"(同上,391 ~ 392 頁)
此時,楊、蔣之爭已不是秘密,楊度在給梁啟超的信中也曾抱怨 :"再弟前函 論觀云事,其書想由兄與佛蘇觀之,彼回東京告人,謂楊、蔣爭權,各訴于梁。"(同上,401 頁)他大呼冤枉,認為徐佛蘇搞得他很被動,很難面對其他同志的質(zhì)疑。他提 醒梁啟超 :"徐之為人熱誠而識闇,難與深謀。"(同上,401 ~ 402 頁)又說 :"兄千頃汪洋固其美質(zhì),然處世之際,亦不擇人不擇言,則實不可以為長處而自護也。" (同上,403 頁)多年以后,徐佛蘇在梁啟超給他的一封信上作跋注,也提到楊、蔣爭權之事,他說 :"及先生(梁啟超)邀集余與楊晳子、蔣觀云諸友議組憲團,楊、 蔣政見至迕,彼此堅愎虛憍之意態(tài),均不可當,余無術周旋其間,亦難左袒何方, 惟怵心創(chuàng)議結(jié)社,即有此不祥之氣,后患叵測。"(同上,397 頁)
梁啟超在感情上傾向徐佛蘇、蔣觀云更多一點,他對楊度說 :"弟初有此志時, 除公之外,相與共商者,在東則為觀云、佛蘇等,在內(nèi)則為楚青、孺博等。"(同上,393 頁)如果雙方都不肯以大局為重,作出妥協(xié),他加入哪一邊都是問題。他勸這些朋友,感情是可以培養(yǎng)的,但決不能互相排斥,而應該互相提攜。他甚至希 望,即使不能同處一黨,彼此也應該是協(xié)作的關系,而不要是競爭的關系。"彼此 既有共同之敵,則彼此自無相敵之必要,果能循此以行,則異時必有成就聯(lián)邦之一 日,弟所望者在此,未識吾兄為何如耳"。(同上,394 頁)話說到這個份兒上,雙方已經(jīng)沒有合作的可能了。雖然楊度還在提康有為的地位問題,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一 種借口,因為梁啟超早在三月給楊度的信中就明確地告訴他:"南海處弟前數(shù)月致書, 已將吾輩所議詳陳,南海暫不入會一節(jié),久已約定,南海復書言一切如我所議,則此節(jié)亦在其中,不必再寫信往問,其無異言,弟所能保證也。"(同上,392 頁)
既然如此,到了四五月間,梁啟超與楊度分手已成定局。但他不希望自己這邊先宣布組黨,他在寫給蔣智由、徐佛蘇二人的信中討論"正式結(jié)黨之遲早問題"指出:"某處既有分離之說,弟意謂最好俟其宣布分離后,我乃明建旗鼓,則我有詞以責彼, 彼無詞以責我,在前彼仍多為說詞,則不能遷延久待,今彼既有此,則小待之后, 我行動更可以自如。"(同上,第 404 頁)六月八日,他寫信給康有為,匯報了楊度 的情況 :"楊晳子初本極熱心此事,至今猶然,但征諸輿論,且察其行動,頗有野 心,殆欲利用吾黨之金錢名譽,而將來得間則拔戟自成一隊,故不惟本黨舊人不敢 放心,即東京學界各省新進之士表同情于吾黨者,亦不甚以彼為然。故現(xiàn)在政聞社 之組織,楊氏不在其內(nèi)。"(同上,409 頁)但直到六月二十二日他還寫信給蔣智由、 徐佛蘇和黃與之,商量如何處理楊度的問題。梁啟超一直期待著他的復信,如果他 在復信中明確表示不接受梁啟超所提之條件,準備另外成立組織的話,梁啟超就可 以名正言順地與他分道揚鑣了-"故今欲再加一信與彼,今將原信呈上一閱,若謂可發(fā),請即代發(fā)之,發(fā)后即著手于組織;若謂不可發(fā),則須俟其復書后乃著手矣"。 (同上,411 頁)但他也擔心,一旦楊度在復信中并不明確表態(tài),而是提出新的問題,繼續(xù)牽扯下去,則必將影響他們組黨的進程。"故不如當其未復書前,先以此書堵之, 不然萬一彼復書承認條件,則吾輩另行組織之議,反難進行也"。(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