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鳳麒就是在劍橋大學和格林尼治天文臺這樣的地方熏陶而成的。他個人最突出的成就是對小行星和彗星的研究。他對小行星長期跟蹤觀測,對直徑一百英尺以上的小行星逐顆進行標定。他為此編制的“蘇氏星表”特別警告某幾顆小行星可能“越軌”,從而對地球構(gòu)成毀滅性威脅。在彗星的起源和構(gòu)造方面,蘇鳳麒也提出了全新的假說。他經(jīng)過周密計算指出,存在一顆以約六十至七十“百萬年”為周期繞太陽公轉(zhuǎn)的“隱星”,每臨“近日點”便引發(fā)大量彗星碎裂,從而造成周期性的地球災變。
蘇鳳麒的警告引起關(guān)注。他預言的小行星和彗星因而被稱為“蘇星”。他對小行星和彗星的特殊研究得到很高評價,他因此被授予一九一七年度“伊麗莎白金冠獎”。從來沒有天文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似乎也沒有這種可能。于是,皇家學會和皇家天文學會決定設立“伊麗莎白金冠獎”,以獎掖那些“有世界影響的或足以在人類天文學史上留下足跡的”天文學家。每位獲獎者除證書和獎金外,還將得到一枚貴重的鉆石戒指,指環(huán)上用英文鐫刻著ElisabethGoldenCrown(“伊麗莎白金冠”)字樣,用拉丁文鐫刻著該戒指的“專有命名”(一般是天體名稱),用阿拉伯數(shù)字刻著獲獎年度。而蘇鳳麒教授左手無名指上那枚戒指的皇冠狀鉆托上鑲著的是一顆重達三點三五克拉[注]的淡紫色鉆石,白金指環(huán)上鐫刻著拉丁文“Cometa”字樣和阿拉伯數(shù)字“1917”。
蘇鳳麒本人從此有了一個雅號——Cometa(彗星)。也就是中國人說的“掃帚星”。它通常也被西方人視為Disasterstar,Unluckystar(災星)。
在劍橋大學,蘇鳳麒經(jīng)常到東方學系去,開頭是聽講座,后來是開講座。他講得眉飛色舞,大廳中總是擠滿了人。蘇鳳麒說西方人一直以為哈雷彗星的第一次目測記錄出自紀元前一百六十四年的巴比倫天文學家之手,實際上《春秋》“魯文公十有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才是人類目測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巴比倫人早了四百四十九年,比歐洲人更早了六百七十多年。蘇鳳麒指出中國史籍對哈雷彗星的記載多達三十次,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他本人正是據(jù)此發(fā)現(xiàn)了哈雷彗星每兩次過近日點的時間有四年多的變化,并因而推算出木星對哈雷彗星的引力。一九一○年五月,蘇鳳麒參加了對哈雷彗星第三十一次出現(xiàn)的觀測。即使是這樣一次尋常觀測,蘇鳳麒也有世界上所有天文學家都沒有的重大發(fā)現(xiàn)——磁暴。
蘇鳳麒認為中國古籍《甘石星經(jīng)》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斷言中國人于紀元前六四四年正月有了人類最早的流星雨記載,前六八七年有了人類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記載,紀元一○五四年在世界上最早記錄到“亮星”即現(xiàn)代天文學上的“超新星爆炸”,等等。蘇鳳麒認為伏羲時代的“司分”、“司至”等是專司天文、季節(jié)和物候觀測的官職,前五九四年確立的十九年七閏法比西方同類歷法早一百六十年,前六二六年至前五九一年中國人用以確定季節(jié)和時辰的日晷是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前七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日全食,是《春秋》記載三十七次日全食中最早的一次,比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古希臘塞利斯記錄的日全食要早一百三十五年。蘇鳳麒確認《尚書?胤征》中的“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是人類最早的日食記錄,比此前被公認為最古老的、《巴比倫年代紀》所載紀元前一○六三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食早了整整十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