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的干預行為出自一種慣性,對孩子大喊“不要跑”,即使孩子的奔跑不會傷害到人或物。有些家長的行為仿佛是在提醒孩子的弱勢,宣示誰才是他的老板。(“因為我是你媽,所以……”“在我的家,就聽我的!”)有些家長會試圖用武力控制孩子,有些則更喜歡引起孩子內(nèi)疚(“我為你做了這么多!你太讓我傷心了……”)。還有些家長不斷叨嘮孩子,發(fā)出恒定的重復提醒和批評的嗡嗡聲。而有些家長則對孩子的行為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反對,卻莫名其妙地突然爆發(fā),好像孩子踩到了隱形的導火索——多半是家長自己的情緒問題,而非孩子的行為——然后家長就會突然變得暴躁狂怒、令人恐怖地強迫孩子。
顯然,不是所有家長都會這樣做,有的家長就從來不會這樣。研究結(jié)果顯示,育兒信仰和行為會傾向于隨家長文化、等級、種族、所承受的壓力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別。研究人員還確信,大多數(shù)家長整體上不會采用單一的養(yǎng)育模式,針對孩子不同的錯誤行為,他們會傾向于不同的反應(yīng)。
不過或許更加有趣的問題是,家長如何認定哪些屬于“錯誤行為”。在你我眼里純屬無害的行為,在有些人眼里則不能容忍——因此他們對孩子橫加打擊。①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專制型養(yǎng)育模式”,這些家長更偏向于嚴格和苛求,不喜歡接納和鼓勵,很少為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做解釋或辯護,不僅希望得到絕對服從,為達目的不惜隨意使用懲罰,還會認為孩子對專制的服從要比獨立思考或表達其意愿更重要。他們堅稱孩子需要被嚴密監(jiān)視,規(guī)則一旦被打破——恰恰證明了他們對孩子本性的陰暗揣測——專制家長就會認定這是孩子故意所為,不管其年齡大小,要求此刻必須為其行為負責。
令人不安的是,這種“對家長的指令俯首帖耳以及……家長對不能接受的兒童早期沖動進行壓制”的傾向曾在二戰(zhàn)后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出現(xiàn),該項研究旨在探究法西斯主義心理基礎(chǔ),尤其是那些長大后痛恨某些人類群體并對權(quán)力極度迷戀的個體的童年經(jīng)歷。
當然,這只代表了家長管制范疇的極端情況。聽到這樣描述的家長一定會說:“好吧,顯然不是在說我。我不是專制家長,也不會在游樂場因為孩子玩兒得高興而對他咆哮?!笨蓭缀跛腥硕荚?jīng)有過“過度管制”的沖動,至少是個別情況下曾經(jīng)有過。有些家長這樣做是因為確信孩子必須學會聽話(畢竟成人要比孩子懂得多,不是嗎?),有些則屬于控制型個性,并習慣于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還有些家長會偶然抓狂,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反抗時。許多家長確實很關(guān)注孩子的健康和幸福,卻從未想過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可能已經(jīng)構(gòu)成了過度的、適得其反的管制。
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評論和檢閱這些有害的養(yǎng)育技巧很容易,看著別人使用更多的控制手段,我們會不疼不癢地說:“至少我不會那樣做?!比欢嬲奶魬?zhàn)卻在于:反思我們一直信以為真的事,并質(zhì)疑其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