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極度服從是過度管制的后果之一。但同樣是逼迫,有些孩子卻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反抗任何事、反抗所有事。他們在生活中的意愿、判斷和需要全部遭到了壓制,那么唯一可以恢復其自主感的方式就是變得極度叛逆。
當我們讓孩子感到無能為力,強迫他們服從我們的意志時,往往會激發(fā)孩子內心強烈的憤怒,盡管這股怒火無法立即表達,但并非意味它會煙消云散。這些怒氣的命運取決于孩子的個性和所處環(huán)境,有時他們會與家長爆發(fā)更多的戰(zhàn)爭。就像育兒專家南?!に_馬琳所說:“即使我們‘贏了’,也是輸了。當我們用武力、威脅或懲罰強迫孩子服從時,同時也令其產生了無助感;他們無法承受這種無助感。因此會再次挑起事端,以證明他們仍擁有些許力量?!蹦敲?,他們是從哪里學會如何使用這種力量的呢?——我們。專制的養(yǎng)育模式不僅令他們發(fā)瘋,同時也教會了他們如何對他人發(fā)泄怒氣。①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時常需要蔑視當權人士,有時還會將這種敵意帶到學校或游樂場。(有研究表明,在過度管制家庭長大的孩子,即使只有3歲,在與同齡人相處時更愛搗亂和好斗,導致在同齡人中極不受歡迎。顯然,這種強制孤立無益于孩子的發(fā)展。)
有時,不敢在我們面前公然反抗的孩子會選擇在我們背后發(fā)泄怨氣。專制的家長或許會培養(yǎng)出表面上彬彬有禮、讓鄰居羨慕的好孩子,但他們往往正是學會了更好地隱匿自己的不良行為,有時這些行為極其卑鄙。他們看上去完美無瑕,實則過著“雙重生活”,正如一位心理治療專家指出的:“由于家長堅持過度管制我們的生活,于是我們就創(chuàng)造一個他們了解的生活,再創(chuàng)造一個他們毫無察覺的秘密生活。”這樣的孩子往往存在多種心理問題,害怕那些控制他們的人并與他們永久地隔膜。因此,與有條件的愛一樣,盡管過度管制有時會暫時達到目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必定會無可救藥地損害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一位母親在網上論壇里提供了一份發(fā)人深省的證詞,發(fā)帖人曾與丈夫的親戚一起過圣誕節(jié),這些親戚的家教甚嚴,現(xiàn)在又對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整個假期里,這些親戚講述了他們小時候的各種惡作劇,“父母一旦轉身,他們那些舉止得體、規(guī)規(guī)矩矩、彬彬有禮的孩子就會變成狂躁的惡棍”,她寫道,“我做夢也發(fā)明不了他們那些搞怪項目?!倍约旱募彝t截然相反,家里人“從來不會制定什么(行為)圖表,沒有獎勵、沒有懲罰、沒有行為準則、沒有打屁股,也沒有‘特權’的剝奪?!钡齾s發(fā)誓:自己從來沒有過任何嚴重的不良行為。
我并不是說叛逆行為值得時刻憂慮,適當程度地說“不”,既十分正常也無比健康,尤其是2~3歲左右兒童,其次是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我這里描述的是一種夸張的抵觸型叛逆,持續(xù)時間較長、影響較為深入。這樣的孩子活生生地證明,旨在要求孩子順從的養(yǎng)育模式通常適得其反,還會徒增許多其他問題。
除了極度順從或極度叛逆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不同于這兩種結果的孩子,看起來又是什么樣?面對家長提出的要求——今后是其他人的要求——他們選擇接受或拒絕,既不感到被迫順從,也不感到被迫反抗,他們通常會按照被要求的去做,尤其是當他們確信要求合情合理且對要求者極其重要時。這樣孩子的家長尊重他們,合理解釋他們的疑問,避免對他們寄予不切實際的愿望,由此建立起一個信任的儲藏庫。這些家長已經平靜接受孩子會用反叛來堅持自己主張的事實,并且事到臨頭也不會有過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