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送信的使者還沒到達契丹軍營,兩邊的人馬已經打成了一鍋粥。唐軍大敗。當晚,47歲的石敬瑭來到雁門關,初會37歲的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拉著石敬瑭的手,一時“父子情深,相見恨晚”。
同年11月,石敬瑭在柳林搭筑壇臺登基,耶律德光親手解下衣冠授予石敬瑭,封他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也就是在這一天,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云、應、寰、朔、蔚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讓給契丹,并且允諾每年送錦帛三十萬匹。
后唐末帝李從珂抱著傳國玉璽自焚的時候,怎么也想不通,為什么石敬瑭要與世代為敵的契丹狼狽為奸?還好李從珂早早地抱著玉璽去了極樂世界,倘若他死后地下有知,看見石敬瑭的所作所為,恐怕會被氣得再死一回的。同樣為保一己性命,一個連“和親示好”也不肯;另一個卻認賊作父,割地求榮。這人跟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這石敬瑭的心肝肺,都哪兒去了呢?
自從石敬瑭引狼入室,中原的門戶便敞開了,抵御外族的萬里長城從此形同虛設,數以千萬的黎民百姓被迫奴役于異族的鐵蹄之下。契丹大軍則進可以以幽州為搶掠基地,縱橫華北平原,退可以據守開封(汴京),在軍事上占據了絕對地利。契丹的野心不斷膨大、擴張,不久便開始俯窺整個中原地區(qū)。
第二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同時石敬瑭從洛陽遷都汴京。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在禁軍中繼續(xù)任職,趙匡胤一家也就跟著軍隊一起來到了汴京。畢竟吃的是皇糧,日子還算過得下去,可是他們的皇上石敬瑭的日子卻很不好過。
各地藩鎮(zhèn)節(jié)度使都以稱臣契丹為恥,石敬瑭登基之后,紛紛不受王命。由于兵變不絕,戰(zhàn)火不斷,而石敬瑭又要“舉全國之財以事契丹”,國家的動蕩和貧窮也就可想而知了。石敬瑭雖然當上了“兒皇帝”,卻整日憂心忡忡,除了想盡辦法,曲意逢迎契丹“家父”,他似乎就沒什么別的事兒可以做了。
就這樣委曲求全地過了6年,石敬瑭憂郁成疾,在屈辱驚嚇中病死。
石敬瑭死了,耶律德光很不喜歡他的“孫子”,也就是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的所作所為(當然是舉兵反抗“其父”的統(tǒng)治)。于是他決定,滅了后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