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另一天又丟掉幾個,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fā)現(xiàn),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shù)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后不久進行一次復習,乙組不予復習,一天后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后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很多。
那么,遺忘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消退說。強調生理過程對記憶痕跡的影響,認為遺忘是由于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至最后消退。
第二,干擾說。強調新舊材料之間互相干擾,遺忘是由于記憶材料互相抑制,使所需要材料不能提取出來。提到干擾說,會涉及兩個概念——前攝抑制和后攝抑制。先學習的材料對記憶后學習的材料所發(fā)生的干擾作用稱前攝抑制。在無意義材料的記憶中受前攝抑制的影響極大,是造成大量遺忘的重要原因(有意義材料受其影響要小些)。舉例來說,一個人做了大量物理習題后再記憶英語單詞,另一個人沒有做物理習題只記憶英語單詞,在24小時之后,前者較后者所記住的英語單詞肯定要少。后學習的材料對記憶先學習的材料所發(fā)生的干擾作用稱后攝抑制。曾有科學家觀察被試學生,在識記一些無意義音節(jié)之后,經(jīng)過6分鐘休息,可以回憶起一半的音節(jié);如果在間隔時間內做了其他事情,再進行回憶則只能記起1/4的音節(jié)。所以學習時不做其他活動,不易遺忘,而睡眠也只有很少的遺忘,假如后學材料是前學材料的重復,即是復習,不產生后攝抑制。閱讀一篇長文章,總是首尾印象深刻,中間部分不易記住,這是因為開始部分只受后攝抑制的影響,末尾部分只受前攝抑制的影響,而中間部分則同時受到兩種抑制的影響。
第三,壓抑說。認為由于某種動機所引起的遺忘,是人們壓抑痛苦的或不愉快的事,以免引起焦慮的后果。
第四,同化說。這是奧蘇伯爾提出的較為獨特的見解。認為遺忘是學習到更高級的概念與規(guī)律以后,高級的可以代替低級的,使低級的觀念遺忘,從而簡化了認識,并減輕了記憶的量,這是一種積極的遺忘。相反,原有知識不鞏固,新舊知識辨析不清,或者舊觀念代替貌似相同實質不同的新觀念,或者對新知識作曲解,從而導致記憶錯誤,這是一種消極的遺忘。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也應用同化一詞,用來解釋認知發(fā)展。皮亞杰與奧蘇伯爾都認為,學習者頭腦里儲存了某種知識結構,它可以吸收新的信息,而新信息的吸取,會使原有結構發(fā)生某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