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馮友蘭追問人生》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乙)(2)

馮友蘭追問人生 作者:馮友蘭


人生的境界,大體上可分為四類:

(一)自然境界——最低級的,了解的程度最少,這一類人,大半是“順才”或“順習(xí)”。

(二)功利境界——較高級的,需要進(jìn)一層的了解。

(三)道德境界——更高級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

(四)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徹底的了解。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論干什么事情,不是依照社會習(xí)慣,便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們從來未曾了解做某種事情的意義,往好處說,這就是“天真爛漫”,往差處說便是“糊里糊涂”。他們既不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又不明白做某種事情有什么意義,所以他們可說沒有自覺。有時他們縱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卻不自覺快樂。這,有如天真的嬰孩,他雖然笑逐顏開,可是卻一點(diǎn)都不覺得自己快樂,兩種情況,完全相同。這一類人,對于“生”、“死”皆不了解,而且亦沒有“我”的觀念。功利境界中的人,對于人生的了解,比較進(jìn)了一步,他們有“我”的觀念;不論做什么事,都是為著功利,為著自己的利益打算。這一批人,大抵貪生怕死。有時他們亦會為社會服務(wù),為國家做點(diǎn)事,可是他們做事的動機(jī),是想換取更高的代價,表面上,他們雖在服務(wù),但其最后的目的還是為著小我。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論所做何事,皆以服務(wù)社會為目的。這一類人既不貪生,又不怕死。他們曉得除“我”以外,上面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了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個人與社會是部分與全體的關(guān)系。就普通常識來說,部分的存在似乎先于全體,可是從哲學(xué)來說,應(yīng)該先有全體,然后始有個體。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后,始有所謂“柱”,假使沒有房子,則柱不成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樣,人類在有了人倫的關(guān)系以后,始有所謂“人”,如沒有人倫關(guān)系,則人便不成為人,只是一團(tuán)血肉。不錯,在沒有社會組織以前,每個人確已先具有一團(tuán)肉,可是我們之成為人,卻因?yàn)槭怯辛松鐣M織的緣故。道德境界的人,很清楚的了解這一點(diǎn)。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務(wù)宇宙為目的。他們對于生死的見解:既無所謂生,復(fù)無所謂死;他們認(rèn)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全體一一宇宙。科學(xué)家的所謂宇宙,系指天體,太陽系及天河等,哲學(xué)家的所謂宇宙,系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會有其它的東西,我人絕對不能離開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夠徹底了解這些道理,所以他們所做的事,便是為宇宙服務(w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