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馮友蘭追問人生》自然(6)

馮友蘭追問人生 作者:馮友蘭


道家亦以為理想底人是圣人。他們所謂圣人,亦不是在自然境界中底人,而是在天地境界中底人,不是有最低程度底覺解底人,而是有最高程度底覺解底人。道家反對圣智。其所謂圣智之圣,是有與常在一層次底知識(shí)底人。其所謂圣人,則是有高一層底覺解,及有最高程度底覺解底人。有最髙程度底覺解底人,在同天的境界中,其境界有似乎自然境界。道家于此點(diǎn),或分不清楚,以為圣人的境界,是人所應(yīng)該有底,所以自然境界,亦是人所應(yīng)該有底。如果如此,則說自然境界是人所應(yīng)該有底,是由于他們的思想上底混亂。這種混亂,若弄清楚以后,他們就亦不如此說。

一部分道家常誤將自然境界與天地境界相混。例如道家所贊美底無知,有些是在自然境界中底人的無知,有些是在天地境界中底人的無知。如《莊子?知北游》篇說:“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薄爸灾砸?,問乎狂屈??袂唬骸?,予知之,將語若?!杏?,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問,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獑桙S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耶?’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所贊美底無知,實(shí)并不是無知,而是對于道底真知。這是在天地境界底人的無知,而不是渾沌底無知。關(guān)于此點(diǎn),我們于第七章中,另有詳說。

道家又常說忘。有忘底人,其境界可以是天地境界,亦可以是自然境界。如《莊子?大宗師》所說“坐忘”,“離肢體,黜聰明,離形棄知,同于大通”。此忘是在天地境界中底人的忘?!棒~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shù)?!薄肚f子》此段,說“人相忘于道術(shù)”,以“魚相忘于江湖”相比,可知其相忘是在自然境界中底人的忘,其忘只是不知。嚴(yán)格地說,不知只是不知,并不是忘。忘是有知以后底無知,而不知?jiǎng)t只是無知。例如魚相忘于江湖,其相忘更只是無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