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馮友蘭追問人生》道德及修養(yǎng)之方(1)

馮友蘭追問人生 作者:馮友蘭


道德及修養(yǎng)之方

在客觀的理中,存有道德的原理。吾人之性,即客觀的理之總合。故其中亦自有道德的原理,即仁、義、禮、智是也。朱子云:

仁、義、禮、智,性也。性無形影可以摸索,只是有這理耳。惟情乃可得而見,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也。(《語類》卷六,頁九)

又云:

心之所以會做許多,蓋具得許多道理。又日:何以見得有此四者?因其惻隱,知其有仁;因其羞惡,知其有義。(同上,頁十)

理是形而上者,是抽象的,無跡象可尋。不過因吾人有惻隱之情,故可推知吾人性中有惻隱之理,即所謂仁。因吾人有羞惡之情,故可推知吾人性中有羞惡之理,即所謂義。因吾人有辭讓之情,故可推知吾人性中有辭讓之理,即所謂禮。因吾人有是非之情,故可推知吾人性中有是非之理,即所謂智。蓋每一事物,必有其理。若無其理,則此事物不能有也。

吾人之性中,不但有仁、義、禮、智,且有太極之全體。但為氣稟所蔽,故不能全然顯露。所謂圣人者,即能去此氣稟之蔽,使太極之全體完全顯露者也。朱子云:

有是理而后有是氣,有是氣則必有是理。但稟氣之清者,為圣為賢,如寶珠在清泠水中。稟氣之濁者,為愚為不肖,如珠在濁水中。所謂明明德者,是就濁水中揩拭此珠也。物亦有是理,又如寶珠落在至污濁處。(《語類》卷四,頁十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