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義為何如此脆弱》重敘美德的故事(2)

正義為何如此脆弱 作者:萬俊人


“道德感”(moral sense)曾經是17、18世紀美國道德情感主義學派精心設計和論證的一個關鍵性的倫理學概念。按照17世紀劍橋柏拉圖學派的說法,它是人性先驗的道德本能??砂凑仗K格蘭常識學說的解釋,道德感首先是人類生活經驗和習慣的產物,它最根本地取決于人類生活的道德環(huán)境和在此道德環(huán)境下逐漸養(yǎng)成的一種道德直覺型常識。而后的道德情感主義倫理思想家們,如哈奇遜、休謨和亞當·斯密,則進一步地用人的內在情感與外在道德環(huán)境之相互作用來解釋道德感的產生,并將它稱為人的“第六感覺”,仿佛人的耳、目、口、鼻、舌五官的感覺一般自然而然。這些說法的共同提示是,道德感一如人性本身,需要合宜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滋潤培養(yǎng)。所以,對于孩子們嚴肅的道德感培育首先需要成人具有足夠嚴肅的道德感作為外誘因素。這一方面斷定了道德教育之于未成年孩子的極端重要性(在貝內特心里,孩子們若不具備“心智向善”的道德能力,便不足以成人);另一方面又預定了一種道德教育理論的邏輯:道德的教育者必須首先是具有嚴肅道德感的人,其教育效果取決于他或她是否先于受教育者具備足以育人成德的能力,且在多大程度上具備這種能力。很顯然,貝內特是把道德感教育或美德能力培養(yǎng)作為成人和孩子需要相互共享和相互成全的教育事業(yè)來看待的。當然,他編寫《美德書》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孩子,而非成人。但準確地說,既是為了現(xiàn)代的孩子,同時也是為了現(xiàn)代的成人。而在我這位中國讀者看來,這項工作的現(xiàn)實意義,也許還是且尤其是為了我們今天這個社會里成千上萬的貴族式或皇帝式的獨生孩子。毋庸置疑,我們這個社會的人口生產(所謂“第二種生產”)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的孩子對于聆聽美德故事的道德課程有著特別的需要。

在我讀來,貝內特的《美德書》編得的確不錯。許多年來,我們就想編寫一本類似的書,單是我個人就幾次受到幾家出版社的盛情約請。但我自知編不好這樣的書,甚至認為編寫這樣的書比寫一部學術著作的難度還大;于是便婉辭了各家約請。事實是,至今我們依然未能編出這樣一本既好讀又耐讀的美德故事。這并非我們缺少相應的道德文化資源,關鍵在于我們的道德記憶力減弱得太快,數(shù)典忘祖的事太多?,F(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人似乎都患有一種道德遺忘癥。缺乏足夠的道德記憶,不用說敘述美德的故事(“故”者,已然發(fā)生之謂也),就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也會變得十分遲鈍和冷漠,而道德的敏感性正是人形成其道德感的心理情感基礎。當然,究其根本,還因為我們的生活中真正稱得上美德的故事也越來越罕見了。道德文化資源的匱乏與道德實踐及其能力的降低是相輔相成的,只不過這種互成關系不僅不值得張揚,而且需要大大地限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