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什么東西越貴越好賣?
美國亞利桑那州一處旅游勝地,新開了一家賣印第安飾品的珠寶店,由于正值旅游旺季,珠寶店里總是門庭若市,各種昂貴的銀飾、寶石首飾都賣得很好。唯獨一批光澤瑩潤、價格低廉的綠松石總是無人問津。為了盡快脫手,老板試過很多方法,例如把綠松石擺在最顯眼的地方、讓店員進行強力推銷等,然而這一切都徒勞無功。
在一次到外地進貨之前,不勝其煩的老板決定虧本處理掉這批綠松石,在出發(fā)前她留下一張紙條給店員:“所有綠松石珠寶,價格乘二分之一?!被貋碇?,那批綠松石全部賣光了,店員興奮地告訴她,自從漲價以后,那批綠松石成了店里的招牌貨。“漲價?”老板瞪大了眼睛。原來粗心的店員把紙條中的“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
經(jīng)濟學思維
按照正常的供需法則,商品的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為什么綠松石的價格貴了一倍,卻銷售一空呢?原來供需關(guān)系也是有例外的。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某商品的價格如果上升,消費者對其需求量卻增加的商品,在經(jīng)濟學上稱為“吉芬商品”。
19世紀,英國經(jīng)濟學家羅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在愛爾蘭觀察到一個現(xiàn)象:1845年,愛爾蘭爆發(fā)了大饑荒,雖然馬鈴薯的價格在饑荒中急劇上漲,但愛爾蘭農(nóng)民反而增加了對馬鈴薯的消費。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吉芬,就把吉芬發(fā)現(xiàn)的這種價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隨之增加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叫做“吉芬現(xiàn)象”。
愛爾蘭馬鈴薯的吉芬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是,在饑荒這樣的特殊時期,面包、肉類、馬鈴薯的價格都上升了,但人們的收入大大減少,更買不起面包、肉類,相對便宜的馬鈴薯便成為人們的首選,這樣對馬鈴薯的需求反而增加,使得馬鈴薯的價格增長比其他食品類的價格增長更快。
經(jīng)濟學家認為,吉芬現(xiàn)象是市場經(jīng)濟中的一種反?,F(xiàn)象,是需求定理中的例外,但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需求定理的定義是“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需求價格與需求量呈反向變動關(guān)系”。這里需要指出它的前提——即“其他條件不變”。這個“不變”其實涵蓋了關(guān)于需求的許多概念,例如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如果下大雨,地鐵站出口的雨傘盡管價格較平時上漲,但銷量還在上升,關(guān)鍵原因不是價格上漲,而是由于突然下大雨,即需求定理的“其他條件”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了。這時候的需求彈性急劇降低,對價格已經(jīng)不再敏感。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價格不是高得離譜,人們就會購買。如果雨并不是很大,人們可以趕到商店再去購買的話,小販們的高價雨傘自然就無人問津了。
這一道理對于愛爾蘭的饑民同樣適用。馬鈴薯價格上漲而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為人們收入所限只能去選擇馬鈴薯。同時,在饑荒的壓迫下,他們預期價格還會再漲,于是就去搶購,從這一點來看,吉芬現(xiàn)象并不完全推翻了需求定理。
其實,生活中的吉芬現(xiàn)象并不少見,例如這幾年來的房市。房價漲得越來越快,買房子的人卻越來越多,許多沒錢的人也想盡辦法購買,希望成為有房階級。在股票市場上也存在吉芬現(xiàn)象,例如某一只股票價格上漲的時候,人們都會瘋狂搶購這只股票;而當一只股票的價格下跌的時候,購買這只股票的人反而很少,擁有的人也希望盡快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