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注》二伯,說“《春秋傳》曰:自陜以東,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豆颉冯[五年傳文。則鄭氏雖以此為殷制,也以為周朝亦是如此。又武王滅商,使管叔、蔡叔、霍叔為三監(jiān),《王制》這所說的,也明是周制。鄭氏以《王制》多為殷制,又或以為夏制,都以其和《周禮》不合,勉強立說的,不足為據(jù)。
第二是往來交際的關系。《王制》說:
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祡,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好辟。命典禮,考時月正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變禮易樂者為不從,不從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為畔,畔者君討;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律。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東巡守之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禮。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禮。歸假于祖禰,用特。
《王制》這一段,全根據(jù)于《尚書·堯典》偽古文分為《舜典》。和《白虎通·巡守篇》所引的《書大傳》,想必是今文書說。
又《白虎通》:“因天道時有所生;歲有所成;三歲一閏,天道小備;五歲再閏,天道大備;故五年一巡守;三年,二伯出述職黜陟;一年物有所終始,歲有所成,方伯行國;時有所生,諸侯行邑?!薄豆颉冯[八年《何注》,也說“三年一使三公黜陟,五年親自巡狩”?;冈辍蹲ⅰ?,“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二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則又與《王制》不同。這都是今文家說。
至古文家說,卻又不同。案《周官·大行人》:
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謂之侯服,歲壹見,其貢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甸服,二歲壹見,其貢嬪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男服,三歲壹見,其貢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采服,四歲壹見,其貢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衛(wèi)服,五歲壹見,其貢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要服,六歲壹見,其貢貨物;九州之外,謂之蕃國,世壹見,各以其所寶貴為摯。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歲徧存;三歲徧覜;五歲徧省;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xié)辭命;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聲音;十有一歲,達瑞節(jié),同度量,成牢禮,同數(shù)器,修法則;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
又《左傳》昭公十三年:
歲聘以志業(yè);間朝以講禮;再朝而會以示威;再會而盟,以顯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