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分為五個章節(jié)。第一章集中于中國內(nèi)部對城市化的早期探索,描述了安慶、馬尾和天津三座城市。本書是從安慶開始的,不是因為它的開端意義,而是它失敗的價值。安慶的曇花一現(xiàn),暗示著中國傳統(tǒng)的城市理念與西方現(xiàn)代城市邏輯之間難以彌合的縫隙。這三座城市的興衰浮沉,暗示著19世紀末的中國人曾如何艱難地跨越東西方城市理念之間的鴻溝,尋找革新的道路;第二章所描述的三個城市--香港、澳門與哈爾濱就是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的城市理念在中國留下的深刻投影。這三個城市迥異的命運背后,站立著英國、葡萄牙和俄國三個巨人。這三座城市的迥異命運都可以成為中國人認知西方城市理想的鏡子,也影響著中國人對城市夢的選擇;第三章聚焦于時代交錯的那些瞬間。在長沙,這座城市被不斷地賦予新的意義,影響著新生的一代和未來的中國。在上海,中華書局選擇與民國政府在同一天成立,令這座浮華都會一舉占據(jù)了文化的高地。而北京公園的命運,暗示著中國向現(xiàn)代文明過渡過程中的諸多峰回路轉(zhuǎn);第四章探討的則是專家治國在晚清民國的成效及其困境。南通的張謇解決了困擾國家?guī)浊甑乃麊栴},杭州的張靜江通過博覽會的形式最終促進了城市的現(xiàn)代化嬗變,而漢口的市政改革曾讓這座城市瀕臨民主的邊緣,卻終究還是與之擦肩而過。在最后一章中則記錄了四個軍人治理城市的諸多實踐--孔繁錦在天水發(fā)展實業(yè),盧作孚在北碚振興西部科學,李宗仁和白崇禧以斯巴達式的軍國理想營建南寧,劉文輝通過儒家和佛教的合力來調(diào)和西康的民族問題……
縱觀全書,本書以歷史為中心,但從未回避現(xiàn)實,所有的歷史敘事正是建立在反思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之上?!耙磺袣v史都是當代史”。作者試圖從歷史的瓦礫堆中挖掘文化和社會創(chuàng)造力的希望,希望用書寫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來安放當下對于歷史與未來的回聲,也許就是寫作本書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