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無成竹:摘下心靈的有色眼鏡
我們對外界的認知,除了有以偏概全的偏見外,更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成見就是“胸有成竹”,它是由個人的閱聽與實際經(jīng)驗、好惡與信念等所形成的內(nèi)在認知框架,或者對某些人與事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多數(shù)人在觀照外在事物時,都會不自覺地以它作為重要的指引。莊子說:
如果要追隨自己心中的成見,以之為明師,那誰會沒有這種明師?何必要靠什么大智慧,從自己心中去找就有了,就是愚人也有??!還沒有在思想上成形就先有是非的看法,這就好像今天出發(fā)去越國而在昨天已經(jīng)到達一樣。①
當我們觀照外界時,成見或內(nèi)在的認知架構可以提供快速篩選、比對的方便,但就像莊子所說,我們也快速得到結論,而且得到的總是能滿足我們好惡、符合既定刻板印象或自己信念的結論,甚至是先有了結論,然后再去找證據(jù),也就是“今天出發(fā)去越國而在昨天已經(jīng)到達”。
成見就好像有色眼鏡,戴著它去看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成見所染色而失真,不符合自己預先設想的訊息都被過濾掉,而與成見相符的訊息則特別顯眼,于是就更加相信自己的成見和信念是對的。譬如你認為“女人就是愛說謊”,那么你在看女人、在和她們互動時,就特別容易“發(fā)現(xiàn)”這方面的“證據(jù)”,于是更加相信“女人就是愛說謊”,你在這方面的成見就更加牢不可破。
當然,一個人不可能完全沒有成見,用信念來衡量外在事物也沒有什么不對(很多信念其實也都屬于成見),問題是你要如何免于淪為它們的囚犯?多多接觸與自己的成見相抵觸的事物,在它們不斷的“洗禮”下,多少可以“沖淡”一些成見的色彩,但釜底抽薪之計還是在自我警惕:自己的某些信念、對很多人與事的看法,可能都只是先入為主、自以為是的成見。英國哲學家羅素是個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看法、也很有信念的人,但他說:“我絕不會為我的信念而死,因為我的信念可能是錯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謙卑的“自知之明”,羅素的話讓人想起莊子所說的:
圣人將必然的事物視為未必然,所以沒有紛爭;普通人把非必然的事物當作必然,所以爭論不休。①
越是見多識廣、通情達理的人,就越不會自以為是,越能自我反省,也越會對自己的看法和信念產(chǎn)生懷疑。如果你不想繼續(xù)活在由你的成見和信念所構筑的虛幻、扭曲的世界里,那就要知道所有看起來必然的事,其實都未必然;要養(yǎng)成對自己所有的看法都打個大問號的習慣,當然,不是要你一直處于懷疑的狀態(tài),而是必須體認只有通過懷疑考驗的信念,才是真正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