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莊子陪你走紅塵》外化內(nèi)不化:風雨飄搖中的變與不變

莊子陪你走紅塵 作者:王溢嘉


外化內(nèi)不化:風雨飄搖中的變與不變

寫過《未來的沖擊》、《第三波》、《大未來》等名著的托佛勒說:“改變不僅是生命所需,它就是生命?!辈恢簧鐣谧?,我們每個人也都在改變,兩者互激互蕩、相因相成。

但在變化之中,似乎又有某些不變的東西,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改變,而是要改變什么?又怎么改變?莊子給我們的建議是:

古時的人,外表隨外物變化而內(nèi)心保持不變?,F(xiàn)在的人,內(nèi)心游移多變,卻不能隨外物變化。能隨外物變化的人,內(nèi)心有凝靜不變的東西,他能安于變化,也能安于不變化,安然地順應(yīng)外在境物,參與變化而不妄自增益、有所偏移。①

莊子認為,人要有所變也有所不變,理想的方式是“外化而內(nèi)不化”--在技術(shù)層面,譬如穿著打扮、做事的方法等,可以隨外在環(huán)境的需求而有所調(diào)整、改變;但在價值層面,內(nèi)心則要有一個不變的中心思想、信念或價值觀。

十三世紀,蒙古大軍進攻河南新鄭時,有一個年輕人隨眾人逃難。途中,難民看到路旁有很多梨樹,紛紛去摘梨解渴,唯獨那個年輕人端坐在路旁,不為所動。有人問他難道不會口渴,為什么不去摘梨子?年輕人說:“口雖渴,但不是我的東西我不拿?!贝蠹倚φf現(xiàn)在天下大亂,那些梨樹都是無主的。年輕人嚴肅說:“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他名叫許衡,后來受到忽必烈的賞識與敬重,而請他當國子監(jiān)祭酒。許衡在宦海多年,五近五出官場,但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利誘,不為權(quán)屈,有“元代魏征”之稱。

許衡的表現(xiàn)就是“外化而內(nèi)不化”。當天下大亂時,他跟著大家逃難(外化),但堅持不采違背其道德觀的梨子(內(nèi)不化);朝廷要他當官,他不拒絕(外化),但若覺違背其原則,就罷官求去(內(nèi)不化)。許衡的表現(xiàn)讓人想起文天祥的詩句:“世態(tài)便如翻覆雨,妾身原是分明月”,他們兩人其實是同一時代的人,忽必烈也很欣賞文天祥,也想重用他,但文天祥卻堅持不投降,最后還以身殉國。相較之下,許衡似乎“大節(jié)有虧”;其實,許衡生活在金國管轄的河南,他的最大抱負是推廣儒學,既然忽必烈也有意于此,他在元朝當官也就沒什么不對。而文天祥是南宋的狀元出身,在朝廷當官多年,他堅持做南宋的忠臣而以身殉國,這種“內(nèi)不化”也是求仁得仁,在彰顯他不變的價值觀。

在風雨飄搖時,每個人都有他的變與不變,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有他的“分明月”,重要的是在變與不變后,自己反躬自省,是否能問心無愧。在《讓王》篇,有一個關(guān)于孔子的故事說,當孔子受困于陳國和蔡國之間時,子路對孔子說“這樣可說是窮困了吧!”孔子斥責他“這是什么話!”然后解釋:

君子通達于道的叫做通,不了解道的叫做窮。如今我懷抱仁義之道而遭逢亂世的患難,怎么能說是窮困呢!所以內(nèi)心反省而不愧咎于道,面臨危難而不喪失于德,嚴寒來到,霜雪降落,我才知道松柏的茂盛。陳、蔡之間的困厄,對于我們不是很好的考驗嗎?①

沒有一成不變的環(huán)境,也沒有一成不變的人。環(huán)境的變化在考驗莊子、孔子,考驗許衡、文天祥,也考驗我們每一個人。你要變還是不變?變什么?則考驗著你的智慧和信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