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賄賂是有操控性的。它們無視說服的作用,并用外在的理由取代內在的理由。“你不是很不在乎戒煙或減肥對你身體的好處嗎?那么你就在乎一下吧,因為我會給你750美元?!?/p>
健康賄賂誘使我們去做我們無論如何都應當去做的某件事情。它們誘使我們基于錯誤的理由去做正確的事情。有時候,受騙也是有幫助的。自行戒煙或減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最終,我們還是應當超越這種操控。不然,賄賂有可能會成為我們的習癖。
如果健康賄賂有效,那么那些對它會腐蝕人們對待健康的正確態(tài)度的擔憂在品格上似乎就過于高尚了。如果金錢可以治愈我們的肥胖癥,為什么還要對操控吹毛求疵呢?對于這個問題的一個回答是:恰當地關注我們自己的身體健康乃是自我尊重的一部分。另一個回答更具有道德的實踐意義:沒有維系健康的態(tài)度,那么只要激勵措施終止,體重就會重新反彈。
這種情形似乎在目前業(yè)已調查的付費減肥計劃中已經出現。給錢戒煙的情況似乎稍微好些。但是即便最鼓舞人心的調查研究也表明,有將近90%因拿錢而戒除吸煙習慣的煙民,在激勵措施終止后的6個月內又重新開始吸煙了。一般來講,金錢激勵措施對于某一特定事件——比如,醫(yī)生的一次預約或一次藥劑注射——的效果,要比它在改變長期的習慣和行為方面的效果更好。
如果無法使人們養(yǎng)成維系健康的價值觀,那么用錢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做法就會事與愿違。如果這是真的,那么經濟學家的問題(即“金錢激勵措施是否有效?”)與道德學家的問題(即“金錢激勵措施是否會引起反對?”)之間的關聯就要比初看上去緊密得多。一項激勵措施是否“有效”取決于它的目標。而被恰當構想的目標則會涵蓋金錢激勵措施所腐蝕的一些價值觀和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