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王陽明
1
自命不凡的人很容易偏執(zhí)。馬克·吐溫曾說,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于某一項事業(yè),那就一定能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20世紀90年代風靡全球的成功學大師卡耐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偏執(zhí)狂才能成功。的確,人類歷史上偏執(zhí)狂式的成功者很多。
名震歐洲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未成名時,創(chuàng)作條件極為艱苦,一日三餐僅吃幾片面包。清晨他從面包鋪里買來面包,吃一個當早餐,剩下的就揣在懷里。然后就是爬到高高的梯子上工作,餓了就啃幾口面包充饑。直到工作完成,才饑腸轆轆地下來。在他進行創(chuàng)作時,即使是家里失火,他都不會離開工作。他無法容忍自己的作品有一點兒瑕疵,一旦發(fā)現(xiàn),就會放棄整個作品,重新來過。最終,米開朗琪羅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雕塑家之一。
愛迪生當初說用電燈取代煤油燈時,引來的是哄堂大笑和種種符合當時科技水平的質(zhì)疑,但他不為所動,實驗了幾千次,終于發(fā)明了電燈。
心理學家分析說,偏執(zhí)的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都具有不妥協(xié)、不放棄的精神,認定了的事,不管對錯,都會執(zhí)拗到底。所以在“不管對錯”的過程中,他們屏蔽掉了正常人總是“給自己找借口”推脫的風險,因此可以一直堅持到底。
但是,偏執(zhí)狂一定就能成功嗎?從上面心理學家的分析中,我們看到一個致命的地方:不管對錯。也就是說,偏執(zhí)狂一旦認定目標,無論目標是對還是錯,都會堅持沖向目標。倘若是對的,自然可以成功;但若是錯的,那就會離正途越來越遠,漸漸陷入百折難回的彎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拒絕“偏執(zhí)”,認為“中庸”才是為人處世的法寶,所以很多“偏執(zhí)者”看起來不是瘋子就是傻子。北宋時期的大政治家王安石,被大儒司馬光稱為“拗相公”,“拗”,跟“犟”“一條道走到黑”“鉆牛角尖”等詞匯意思差不多,其實就是指責他太偏執(zhí)。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所進行的改革,最后失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偏執(zhí)。偏執(zhí)的人大都不喜歡與人溝通,沒有同理心,只是專注于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固執(zhí)己見,心外無物,心外無人。王安石的“拗”,有兩件事可以證明。第一件事是,當宋神宗說有些變法條例的確于民無利時,王安石卻說:“小民懂什么,那些大官都不懂,我們只要聚精會神地去做就是了?!绷硗庠谏钌?,他的偏執(zhí)性格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王安石永遠都在思考,吃飯時從來只吃眼前的那盤菜,有時候思考一件事,甚至會忘記吃飯和睡覺,個人衛(wèi)生也是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