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較儒道兩家的不同思想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兩家共同的一種理論思想,就是都注意到,無論在自然和人生的領域里,任何事物發(fā)展到極端,就有一種趨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極端移動。借用黑格爾的哲學術(shù)語,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對它自己的否定。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一個主題,也是儒家闡發(fā)《易經(jīng)》時的一個主題。它無疑受到太陽、月亮運行和四季嬗替的啟發(fā)。對農(nóng)民來說,注意這些自然變化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必需。在“易傳”中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保ā断缔o下》)又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保ā敦S卦?彖辭》)“易傳”中稱這樣的運動為“復”,《復卦?彖辭》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在《道德經(jīng)》第40章,我們也讀到類似的話,說:“反者道之動。”
這個理論對中華民族有巨大的影響,幫助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克服了無數(shù)的困難。中國人深信這個理論,因此經(jīng)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保涣硪环矫?,即使處于極端困難之中,也不失望。在剛結(jié)束不久的抗日戰(zhàn)爭中這種希望成為中國民眾的心理武器,即使處于最黑暗的時期,還深信:“黎明即將到來。”正是由這種信仰形成的意志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zhàn)爭。
這個理論還對儒家和道家都主張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jù)?!安粸橐焉酢薄ⅰ拔闾^”成為儒道兩家共同的格言?!斑^猶不及”,但處事寧愿不及,也不要過甚,因為行事過分,就將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