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憲法大綱》規(guī)定中國的未來就是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國家,過去許多批評者由于不太明白清廷內部結構,以為這是年邁的慈禧太后使的損招,大意是慈禧太后同意用君主立憲限制皇權,是因為她自己已經年邁,用九年預備進行拖延,當憲法必須實施時,她個人已經不在。這個說法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實事求是地說,在光緒帝親政后,雖然發(fā)生過垂簾聽政,但皇權中心并沒有偏移,清廷的政治權力始終就在她們母子兩人手里,那時的光緒帝年齡不過三十八歲,按照康熙大帝、乾隆大帝的經驗,光緒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他們存心不想將這個憲法付諸實踐,他們完全可以在這個時候坦然拒絕,大清國說到底不過就是人家愛新覺羅家族的。
治國當然不是兒戲,走上君主立憲在朝野各界經過充分討論,所以清廷在啟動之后只能按照計劃繼續(xù)執(zhí)行,只是計劃跟不上變化,《欽定憲法大綱》規(guī)定的是一個強勢的君主立憲狀態(tài),在那個框架里,雖然有一個責任政府,有一個民選議會,但皇權依然是政治的中心,皇權至高無上,因為年輕的光緒帝雄心勃勃,他就是要以明治天皇為榜樣,就是要成為光緒大帝。
光緒帝沒有想到他在頒布了這個憲法大綱后不久卻突然去世,更想不到他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隨之歸天。清廷由此進入一個比較弱勢的權力架構,光緒帝的弟弟載灃被任命為攝政王監(jiān)國,光緒帝的隆?;屎蟊蛔馂槁≡;侍?,享有重大決策的最后決定權特別是否決權,載灃年幼的長子溥儀被立為皇帝,領入宮中進行培養(yǎng)。
新的權力架構顯然沒有辦法與光緒帝及慈禧皇太后的組合相比,因而先前以皇權為中心的憲法構架就顯得有點問題,一個弱勢的皇權如何保證國家利益,尤其是在外交連連失敗,東三省危機一波接著一波的情形下,這不能不引起憂慮。被預備立憲激發(fā)起來的各省立憲黨人對此憂慮重重,他們連續(xù)請愿,希望朝廷遵從民意,調整先前九年預備立憲規(guī)劃,早日立憲,以一個民選的議會和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去協(xié)助皇權中心,維護國家利益。
立憲黨人的請求有自己的邏輯和理由,經過交流和博弈,清廷同意修訂預備立憲規(guī)劃,將九年預備改為五年。也就是說,到1913年的時候,中國就將進入一個立憲國家,而在這種調整的時候,已經是1910年,剩下的時間確實不太充分。
清廷的宣布平息了立憲黨人的情緒,也使革命陷入空前困境,孫中山等人在策動黃花崗起義后流亡國外,或潛伏國內,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還會出現(xiàn)革命高潮,國人的情緒被充分調動,都在靜等國家進入君主立憲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