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學無憂。惟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拋棄掉那些(矯揉造作、呆板死僵的)學問,你也就不會陷入困境了。是是非非,相差能有多少?善善惡惡,相區(qū)別能有多少?(可惜的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具有獨立和深刻的思考,而多半是)人云亦云,人畏我畏,人畏者誰能不畏乎?荒唐啊,蒙昧與無序的狀態(tài)還不知道要延續(xù)多久呢。
隨著大流,倒是可以熱熱鬧鬧、吵吵嚷嚷,像是在參加大宴會,像是去春游。我則是平平淡淡,像個對外界還做不出什么反應的嬰兒,像是找不著家門的游子。
眾人都有富余,而我一個人卻好像丟失了什么,欠缺了點什么。是我的心智太傻嗎?怎么糊里糊涂的?眾人都覺得自己挺明白,我則覺得自己充滿困惑。眾人自以為什么都看到了,我則覺得自信不起來。世界像大海一樣地無邊,世事像大風一樣地不定,無休無止。眾人好似都有點把握,而我一個人在那里較勁,顯不出高明和流暢,顯得別扭而又鄙陋。
我和他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追求終極,追根求源。我要看的是本質,是永遠,是大道。我不輕信表面的天花亂墜。
這一章我更注意的是追索它的全文的邏輯與精神,因此在字詞理解方面,我強調的重點與有些專家老師不太相同。
這一章有點特色:整個《老子》的講論都是高高在上,睥睨大千,游刃有余,真理在握,大道在手,勢如破竹,無敵于天下。然而在這一章老子卻不乏牢騷,有訴苦,有無奈,有嘲弄與自嘲,有智慧的痛苦、孤獨、幽默與嘆息。
這里有一個基本的悖論。智者、思想者、哲人如老子者,他認定他的見解是如一加二等于三一樣樸素、明顯而且毫無疑義的。他希望他所宣講的見解也如兩點之間以直線為最短一樣毋庸爭論,符合常情常理常識,易于接受,廣行天下。而一切不同于他、與他的見地背道而馳的講說,則是偏執(zhí)、荒謬、愚蠢、不堪一擊的。
他無意驚世駭俗,與眾為敵;他無意故作高深,與俗鮮諧;他不認為他的理論知識多么難以接受。
而另一方面,他的見解是富有創(chuàng)意的、獨特的,與凡俗的、隨大流的見解不同的。他是天才,他是獨具慧眼,他必然與眾不同。他必然感覺得到庸眾的隨大流的乃至隨主流的見解其實乃無見解的淺薄、廉價、簡單、粗糙、人云亦云。而這些淺薄的多數(shù),廉價的認知卻要自以為是、人多勢眾、挾群體以搏哲人,壓垮智慧,滅殺高智商。老子能感覺不到這些嗎?
就是說老子不論怎么樣強調自然、無為、舉重若輕、萬物自化,他仍然感覺到了他的見解與俗眾間的距離、他的見解的挑戰(zhàn)性與已經激起可能激起的反彈力。他提倡虛靜無為,提倡得并非不吃力。
他容易嗎?
隨大流的,人畏我畏、人止我止的俗人如享太牢,即如同大吃大喝一樣地舒服與懶惰;如登春臺,即如同春季登高一樣地滿足與自得。俗人庸人們啊,你們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