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道德意識的四個行動階段
在教授孩子有關道德素質之前,我們必須再次回想一下道德的構成要素。道德要素分為情緒層面、認知層面和行動層面三部分。仔細觀察道德與幸福的關聯(lián)之后,我們也有必要將這些構成要素分為個人要素、社會要素和利他要素。
為何要進一步進行分類呢,那是因為存在著追求個人目標的幸福,關懷他人犧牲自我獲得的幸福,還有普遍包含以上兩者并決定幸福的社會基準。人們在追求個人幸福與他人幸福的同時受到社會的制約,即,人必須在不脫離社會規(guī)范的范圍內追求自己的目標與幸福。
個人的道德認知是以“社會要素 → 個人要素 → 利他要素”的順序發(fā)展而成的。通過社會規(guī)范,人會做出道德控制下的舉動,因為若是在規(guī)范下做出不道德的舉動,人就會感受到良心的譴責,并產生罪惡感。為了不越過社會規(guī)范設定的界限,人會產生自制力、培養(yǎng)起指明道德行為的分辨力,以及做出正確舉動的決斷力。這個過程是從社會要素向個人要素傳遞的階段,當個人要素的道德性得到實現(xiàn)的時候,人就會將視線從自身轉向他人。他們會幫助生活較為困苦的人,產生為他人著想的利他心理和關懷之心。
我們必須先對道德認知發(fā)展過程有所認識,因為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必須先認清這個發(fā)展過程并予以實施才會有成效。首先告訴孩子何為正確的標準,屬于社會要素的范疇,接著依照這個標準行動屬于個人要素。當孩子完成自身道德修養(yǎng)時,他們也會開始產生關懷照顧他人的利他心理。不過需要記住的是,這個過程必須是周期性且不斷反復的。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詹姆斯·雷斯特(James Rest)教授將道德行動整體劃分為四個過程階段。
第一階段是解釋自身所處情境的階段,也可以稱為情緒層面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個體會思考自身應該采取怎樣的行動。根據(jù)個體意志,可以把人群分為容易陷入“就破例一次”誘惑的人和能夠準確判斷行動規(guī)范的人。
第二階段是從道德上選擇最正確的行動并加以實施的過程。也可以被稱為認識層面的階段。在第一階段中判斷何為正確的方向之后,人會選擇出其中最良好最適當?shù)牡赖滦袆印T谶@個階段內,根據(jù)個人的道德指數(shù)與行動特性不同,個體的思考方式與選擇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第三階段是施行自己選擇方向的階段,也可以說是付諸行動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個體的決斷力與平日的行動力將會給行動過程帶來影響。
第四階段是行動結束后的收尾過程,也可以說是保持道德行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可能會遇到難關和險境,但卻是完成個體道德行動的過程。此階段中個體的忍耐力、延遲滿足能力、自我節(jié)制能力等個人能力將會對結果產生各種影響。
詹姆斯·雷斯特教授通過這些階段,向大家展示了道德行動無數(shù)的可能性與存在性。想要在這無數(shù)的情況中做出最佳的道德行動,經歷多種道德狀況積累起的相關經驗是必需的。
《幸福的孩子會成功》讀書網·在線試讀連載完畢,更多精彩,請參見原書。呼吁您購買正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