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歐洲、英國和美國
現(xiàn)實主義繼續(xù)發(fā)展
1945-2000 年間,一些劇作家繼續(xù)改變現(xiàn)實主義的形式,并且在早期的戲劇革新者易卜生、契訶夫和斯特林堡成就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新的類型。其中之一就是選擇現(xiàn)實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兩位重要的美國作家是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Williams,1911-1983)和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威廉斯重要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包括《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47)、《熱鐵皮屋頂上的貓》(Cat on a Hot Tin Roof,1954),《鬣蜥之夜》(The Nightof the Iguana,1961),其中《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和《欲望號街車》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米勒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包括《都是我的兒子》(All My Sons,1947)和《橋頭眺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1955)。
一些批評家認為米勒和威廉斯在用現(xiàn)實主義的類型之一--選擇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寫作,增加行動、場景和對話中的某些細節(jié),同時忽略其他部分。如在米勒的《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中,劇作家突出了主要人物威利·羅曼的選擇因素--象征他衰敗的要素。并且,威利心中的場景和來自過去的場景被點綴在現(xiàn)在的場景里?!锻其N員之死》的場景設置在一個可辨識的現(xiàn)實世界里,但其中的要素被認真挑選,用以強調主題思想。田納西·威廉斯在《玻璃動物園》(The Glass Menagerie,1945)中將敘述者這個戲劇設置和現(xiàn)實主義場景結合在一起。
整個20 世紀,現(xiàn)實主義經(jīng)常被周期性地宣布終結,但這種形式卻以充沛的活力延續(xù)至今。1962 年,另一個美國作家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1928-),以他的劇作《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Woolf ? 1962)加入了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行列。然而,阿爾比的風格非常神秘,他的一些戲劇作品,如《三個高個子女人》(Three Tall Women,1991)、《與那個嬰兒有關的戲》(The Play about the Baby,1998)、《山羊》(TheGoat)和《誰是蘇維亞》(Who Is Sylvia),結合了現(xiàn)實主義和非現(xiàn)實主義手法。20 世紀50 年代的英國,一群反對正宗流派的劇作家被統(tǒng)稱為“憤怒的青年”,“憤怒的青年”談論消融中的大不列顛帝國、階級沖突和政治上的幻滅。大部分“憤怒的青年”的戲劇作品都使用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形式,只有一些輕微的修改。其中最著名的是約翰·奧斯本(John Osborne,1929-1994)的《憤怒的回顧》(Look Back in Anger,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