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竊言盜行》走出叢林

竊言盜行:模仿的科學與藝術(shù) 作者:(英)亞歷克斯·本特利


作家和文學批評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經(jīng)說,科幻故事講述的其實并不是科學。硬科幻作家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也指出,科幻文學來源于17世紀的旅行和探險故事。我們倒是感覺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說法更準確。據(jù)說,他曾說,科幻講述的是我們自己,更確切地講,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毫無疑問,史上最偉大的科幻作品之一——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的《星際迷航》(Star Trek),正像它的作者所構(gòu)想的那樣,既是一個“星際篷車隊”的故事,也是一個人類倫理道德的故事。

在每一部《星際迷航》的故事背后都隱藏著同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問題:人性到底是什么?在最早的電視劇系列中,戲劇化的張力通常來自“企業(yè)號”船員與他們“勇敢探索”未知空間時遇到的外星生物所發(fā)生的互動。電視劇還凸顯了柯克船長和史波克副艦長之間的對比:前者沖動、感性,容易被熱情與希望左右,是人性的充分體現(xiàn);而后者冷靜、理性,仿佛完全與情感絕緣。

當然了,大部分故事是沿兩人合作的主線展開的,這時情感、本能和理性得到了完美結(jié)合。但柯克船長和史波克的矛盾也一直是故事的核心,在一集又一集的故事中,史波克的眉毛彎到了不可想象的角度,來強調(diào)他對柯克及其船員行為的否定。即使史波克只是半個瓦肯人,他也認為人類簡直“毫無理性”。

許多經(jīng)濟學家和人類行為研究者都與史波克一樣失望。確實,過去半個世紀當中,關(guān)于人類行為最重要的科學發(fā)現(xiàn)也許就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與史波克和古典經(jīng)濟學家所設(shè)定的理性標準差之千里。無論是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和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受人類自相殘殺的歷史啟發(fā)所開展的從眾心理研究,還是由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首創(chuàng),然后被理查德·泰勒與卡斯·桑斯坦合著的《助推》所推廣的行為經(jīng)濟學,許多研究都揭示了一個不可駁斥的事實:人類常常為情感和認知偏差所困,而且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根本沒有思考,我們并不是自認為的那種思維縝密的理性生物。

如果我們是理性的,那么要保障公共利益就不必大費周章了。比如,如果要解決現(xiàn)代世界的各種問題,如肥胖、吸煙、酗酒和性傳播疾病,我們只需要像政客和醫(yī)療衛(wèi)生專家所建議的那樣,為大眾提供準確的信息就行了。我們完全可以相信每個人都能作出正確的決定,并且采取相應(yīng)的行動。人類要是這樣直接,那就太好了!可惜我們并不是這樣。事實上——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是值得慶幸的——人類比這要有趣得多。本書的目的是向大家展示,人類演化和行為中獨特的社會性怎樣影響了人群中文化的演變,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的大型人類群體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