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吃的真相3》第1章 新聞中的“毒”食(19)

吃的真相3:帶你認清“毒”食 作者:云無心


怪異的立法邏輯

先不談那個200萬個的菌數(shù)標準是否會對公眾健康帶來風險。如果《北京青年報》的報道屬實--那位神秘的"修改乳品標準的專家組成員"給出的解釋確實是此次修訂的原因,那么只能說:這個立法的邏輯相當怪異。

食品生產規(guī)范是一種公共衛(wèi)生決策,前提是把公眾健康的風險降到足夠低。在此基礎上,才考慮給生產者盡量大的操作空間,以降低社會成本。

也就是說,必須是先做風險評估,在什么樣的標準下,公眾健康的風險有多大。在此基礎上,才考慮風險與成本的平衡。如果國際標準是10萬個,那么表明這個標準下的風險能夠被普遍接受。如果要制定一個200萬個的標準,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主張"了,應該提供"非同尋常的風險評估報告"。

在還沒有這樣一份評估報告的情況下,為了遷就"散戶奶農",就制定一個大大低于國際常規(guī)的標準,顯然不合理。所謂通過降低標準來"保護奶農",就是讓低成本生產的劣質產品進入供銷渠道。實際上,奶農的利益并不由生產成本決定,而是由生產成本和出售價格的差異來決定。高標準的牛奶并不存在高的技術壁壘,而是需要高的成本投入。

在質量標準公平一致地執(zhí)行的前提下,奶制品企業(yè)自然會通過提高價格來吸引奶農生產合格生奶。而這種成本的提高,最后也并非由奶制品企業(yè)承擔。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下,最后是轉化為消費者支付的價格。只要市場機制正常運轉,這些價格最后會達到平衡,產業(yè)鏈中的每一環(huán)都會得到合理收入。而消費者,則付出合理價格,得到高標準的產品。

探討:前面所說生奶中的"高菌量"可能產生有害毒素,只是理論的分析。在實際的生奶中,每毫升200萬個的菌數(shù)會帶來多大風險,還是需要具體的科學數(shù)據(jù)來評估?;蛟S"修改標準的專家組"進行了這一評估,認為這個菌數(shù)帶來的風險并不大。但在公布評估之前,這個標準是無法服眾的。而用"國情"和"保護散戶奶農"作為修改標準的理由,更不是足以讓人信服的邏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