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基本的學習過程。習慣只有在胡里奧看到暗示,開始渴求黑莓汁時才會出現。一旦渴求存在,胡里奧就會自動開始行動。他會按照習慣回路行事:習慣是這樣產生的:把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拼在一起,然后培養(yǎng)一種渴求來驅動這一回路。吸煙就是這樣。煙民看到暗示,比如一包萬寶路,那么煙民的大腦就會開始預期尼古丁的味道。
單是看到香煙就足夠讓大腦產生對尼古丁渴求的沖動。如果沒抽到煙,這種渴求就會一直增長,直到煙民不經思考就拿起萬寶路為止?;蛘咭部梢钥纯措娮余]件的例子,當電腦發(fā)出提示音,或者智能手機在收到新信息時震動,大腦就會開始預期打開電子郵件時產生的短暫分心。這種預期如果未能得到滿足,就會變強,直到會上緊張兮兮的高管們在桌子下查看嗡嗡作響的黑莓手機,即便他們知道這可能不是什么重要信息,只是他們最近想象的球賽結果而已,但依然要去查看,以滿足大腦的預期(換言之,如果有人關了震動,也就是消除了暗示,那么大家可能就會一直工作,而不會想去查看未讀消息)。
科學家研究了酗酒者、煙民、暴飲暴食者的大腦,隨著這些人的渴求根深蒂固,科研人員測量了他們神經的變化,即大腦的結構和顱骨內的神經化學物質的流動。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在論文里說,那些習慣特別強時會讓人出現上癮一樣的反應,于是“需求變成了讓人沉溺其中的渴求”,這種變化讓大腦進入了自動運轉的狀態(tài),“甚至在喪失名譽、丟掉工作、無家可歸和失去家人這樣很強的抑制因素面前也無法停止”。
不過,這些渴求感并不能完全控制我們。在下一章中就會看到,這些機制能幫助我們抵御誘惑。但是要控制這種習慣,我們必須找出在背后驅動人們行為的渴求究竟是哪種。如果我們意識不到自己大腦會出現這種預期,就會成為那些被看不見的力量拖著,漫游進辛那邦糕餅店的消費者。
為了弄清楚“渴求”在創(chuàng)造習慣方面具有的力量,科研人員開始研究鍛煉習慣是如何養(yǎng)成的。2002 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想找到一些人習慣性鍛煉的原因。他們研究了266 個人,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每周至少運動三次。研究人員發(fā)現這些人中有很多人要么是一時興起開始跑步或練舉重的,要么是因為他們突然有了自由支配的時間,要么是想釋放一下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壓力。不過,他們持續(xù)運動以及這種運動變成習慣的原因,是他們開始渴求一種特殊的獎賞。
在其中一個研究組中,92%的參與者說他們習慣性鍛煉是因為這讓他們“感覺很好”,他們變得越來越期盼并渴求運動時產生的內啡肽和其他神經化學物質。在另一組人中,67%的人說鍛煉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他們從追蹤自己的運動表現中渴求一種經常出現的勝利感。這種自我獎賞足夠讓體育活動變成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