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童年:在運動中成長
生活在50年代的孩子,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第一代。1955年的著名兒童題材影片《祖國的花朵》,賦予了紅色中國的兒童們“花朵”的專稱。
這是簡樸的時代,也是運動迭起的時代。起初,城鎮(zhèn)的孩子走出擁擠的瓦房,行在麻石路上,去觀看鎮(zhèn)壓反革命的現(xiàn)場。鄉(xiāng)村的孩子跟隨父母,去領取土豪劣紳的馬、騾子或雕花大床。等到1957年,知識分子的孩子仍在歡喜地看著《水滸》《三國》的連環(huán)畫。這些連環(huán)畫都出自名家之手。作為孩子,他們不會覺察到,自己的父母常在家竊竊私語,甚至愁眉對坐。等到1958年,農(nóng)村的孩子高興地跟著父母走到公社食堂,吃起大鍋飯。豬一頭一頭殺掉,孩子們可以吃個飽。但是很快他們將發(fā)現(xiàn),可以吃的東西太少,太少。
在這個年代的末期,到處矗立起煉鐵爐,孩子們?nèi)烀涸?,順便看叔伯們從爐子里運出一坨又一坨的廢鐵破銅。這些疙瘩,原料可能是孩子們家里的大鐵鍋、銅門環(huán),或者爺爺洗腳用的銅盆。
為了飼養(yǎng)煉鐵爐,大批樹木被伐倒,孩子們走在日益稀疏的山林里,覺得惆悵。麻雀的叫聲也不再熱鬧,因為“除四害”。孩子是很好的小幫手,用彈弓,用籠子,用網(wǎng),用敲擊臉盆制造的噪音。據(jù)說鳥兒除了被打死外,嚇死或累死的也不少。
在這個新舊交替的年代,涌現(xiàn)了一批傳唱至今的兒童歌曲。比如:“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里的春天最美麗?!保?957年)又如:“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保?958年)當然,也有更加簡單直接的童謠:“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專吃杜魯門。”